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服务计划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逻辑框架表作为服务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填制规范直接关系到服务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将详细解析服务计划逻辑框架表中“目标(Goal)”“指标(Indicator)”“行动(Activity)”“资源(Resource)”四要素的匹配原则,并通过案例示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目标(Goal)
目标是指服务计划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或成效。它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衡量的,并且与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紧密相关。在制定目标时,需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可达成性。
学习方法:
-
深入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确保目标与之紧密相关。
-
运用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时限)来制定目标。
二、指标(Indicator)
指标是用来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具体标准或标志。它应该是明确、具体、可量化或可观察的,能够客观地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学习方法:
-
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指标,确保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目标的实现情况。
-
学会运用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行动(Activity)
行动是指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或活动。它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行的,并且与目标和指标紧密相关。在制定行动时,需要考虑行动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方法:
-
根据目标和指标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确保行动与目标和指标紧密相关。
-
学会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生成多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择最优方案。
四、资源(Resource)
资源是指为实现目标而需要的各种物质、人力、财力等支持。它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获得的,并且与行动紧密相关。在制定资源计划时,需要考虑资源的可获得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学习方法:
-
根据行动制定具体的资源计划,确保资源与行动紧密相关。
-
学会运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案例示例:
假设某社区存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工作者制定了以下服务计划逻辑框架表:
目标:降低社区青少年犯罪率。
指标:社区青少年犯罪率下降20%。
行动:
-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
-
加强社区巡逻和监管。
-
建立青少年犯罪预防档案。
资源:
-
邀请法制专家进行讲座。
-
联系社区保安加强巡逻。
-
申请专项资金建立档案。
通过以上案例示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计划逻辑框架表中的四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指标、行动和资源,才能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服务计划。
总之,在备考社会工作实务时,大家需要重点掌握服务计划逻辑框架表的填制规范,特别是四要素的匹配原则。通过不断练习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