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的备考中,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教育起源学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对于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我们需要清晰掌握其核心观点,并能进行有效的对比。
一、神话起源说
- 核心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一种根本错误的观点,它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 代表人物:朱熹等众多古代思想家。
- 评价: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种学说毫无依据,是一种唯心的解释。它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于超自然的力量,无法解释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实际发展历程。
二、生物起源说(沛西・能)
- 核心观点: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例如,老猫教小猫捕鼠就是一种教育行为。
- 代表人物:沛西・能。
- 评价:这一学说的进步之处在于它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从神话解释转向了科学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也存在严重缺陷,它忽视了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
-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比如儿童模仿成人的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等就是教育的一种体现。
- 代表人物:孟禄。
- 评价:心理起源说比生物起源说在解释教育起源上更进了一步,它关注到了人类的心理因素。然而,它同样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四、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
-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在劳动中,人们为了传承生产经验、培养后代等需求,产生了教育活动。
-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 评价:这是科学的教育起源说。它正确地揭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肯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学说,我们可以制作如下的“学说 - 代表人物 - 评价”对比表:
学说 | 代表人物 | 评价 |
---|---|---|
神话起源说 | 朱熹等 | 唯心解释,否定教育社会性和目的性 |
生物起源说 | 沛西・能 | 从科学角度解释但忽视人与动物本质区别 |
心理起源说 | 孟禄 | 关注心理因素但忽略教育的目的性和有意识性 |
劳动起源说 | 米丁斯基、凯洛夫 | 正确揭示教育起源于劳动实践,肯定社会性和目的性 |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理解每个学说的核心观点,并且能够准确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通过多做练习题、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加深记忆,这样在考试中就能从容应对这一考点了。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