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教师资格备考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一板块中,课程内容组织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纵向组织(逻辑顺序)
1. 知识点内容
- 纵向组织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例如在数学学科中,高中数学的函数概念学习。首先会从初中简单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入手,让学生回顾函数的初步定义,如y = kx + b(k≠0)这种形式。然后逐步深入到高中阶段更抽象的函数定义,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像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 在物理学科中,力学部分也是遵循逻辑顺序。先学习基本的力的概念,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这些是比较直观的力。然后再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利用前面所学的力的知识来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2. 学习方法
- 要深入理解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每一个章节的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梳理。比如对于数学函数部分,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出发,画出分支到不同类型函数(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学习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之间的逻辑推导关系。
- 多做练习题,尤其是那些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在做数学函数题时,通过做不同类型的函数综合题,能够更好地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
二、横向组织(心理顺序)
1. 知识点内容
- 横向组织是以学生发展阶段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例如在历史学科中,在讲述近代中国的历史时,可能会同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像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时期,既会讲到农民阶级反抗清朝统治的政治斗争(如金田起义、定都天京等事件),也会涉及到当时的经济状况(如自然灾害导致农民贫困、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等背景因素),还会提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文化现象(如《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主义思想体现的农民阶级的文化诉求)。
- 在地理学科中,关于区域的地理特征描述也是横向组织的体现。以一个地区为例,会同时介绍其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城市、产业等人文地理要素。
2. 学习方法
-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特点。在备考时,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哪些内容是他们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比如对于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把握横向组织的内容。如模拟一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现象。
- 整合多学科知识。由于横向组织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联系历史学科中该地区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的区域政策等内容。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区别
1. 知识点内容
- 直线式是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例如在高中的化学课程中,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在必修阶段系统地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等基础知识后,在选修阶段不会再重复这些基础内容,而是进一步深入到元素周期律在材料科学、化工生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 螺旋式则是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以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学习为例,在初中阶段可能先学习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比较简单的古诗词,初步了解唐诗的风格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到了高中阶段,会再次学习李白的诗歌,并且会深入学习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意象运用等更复杂的内容,同时还会拓展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
2. 学习方法
- 对于直线式的内容,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要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原子结构到元素性质再到应用。
- 针对螺旋式的内容,要善于对比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在语文古诗词学习中,对比初中和高中阶段对李白诗歌的学习要求,找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要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组织原则中的纵向组织、横向组织、直线式和螺旋式的内涵,并且能够结合高中教材中的具体学科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