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过程中,学科知识中的易混概念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基础学科,有不少概念容易让考生混淆。
一、语文中的易混概念
1. 比喻和拟人
- 概念
-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简单来说就是“甲像乙”。比如“弟弟的脸蛋像红苹果”,这里把弟弟的脸蛋比作红苹果,通过这种相似性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弟弟脸蛋的红润。
-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也就是“甲具有乙的行为”。例如“鸟儿在枝头唱歌”,鸟儿本身不会像人一样唱歌,这里赋予了鸟儿人的行为。
- 本质区别
- 比喻强调的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重点在比较;而拟人强调的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的人的特性。
- 学习方法
- 多读多写。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注意其中比喻和拟人句的使用,分析它们的特点。自己在写作练习中,尝试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并且互相对比。
- 制作专门的错题本,把容易混淆的句子整理出来,分析错误原因,加深理解。
2. 反问和设问
- 概念
-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例如“难道他不应该受到表扬吗?”意思是“他应该受到表扬”。
-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比如“什么是合作?合作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一件事。”
- 本质区别
- 反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某种观点;设问更多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或者引起下文。
- 学习方法
- 进行专项练习,做一些反问句和设问句的转换练习,体会两者在语义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 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看看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反问句,什么情况下使用设问句。
二、数学中的易混概念
1. 整除和除尽
- 概念
- 整除是指若整数a除以非零整数b,商为整数,且余数为零,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例如10÷2 = 5,这里10能被2整除。
- 除尽是指只要是除法算式算到最后没有余数,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除尽。它包含了整除,还包括被除数、除数是小数或者分数的情况。比如1÷0.5 = 2,这也是除尽。
- 本质区别
- 整除要求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除尽没有这个限制。
- 学习方法
- 利用数轴来理解整除和除尽的概念,在数轴上表示出除法运算的过程,直观地看到商的情况。
- 做大量的实例练习,通过实际计算来判断是整除还是除尽。
2. 周长和面积
- 概念
- 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例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 + 宽)×2。
- 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如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
- 本质区别
- 周长描述的是图形的边界长度,单位是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面积描述的是图形内部的大小,单位是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
- 学习方法
- 可以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周长和面积来加深理解,比如测量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 绘制不同形状的图形,在图上标注出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总之,在备考小学教师资格时,对于这些易混概念要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理解概念、掌握本质区别、多做练习以及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准确辨析这些概念,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