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题解题模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相遇问题”更是常见考点。
一、公式推导
“相遇问题”的核心公式是“相遇时间 = 路程和÷速度和”。比如有两辆车从两地相对开出,一辆车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另一辆是每小时40千米,两地相距350千米。这里的350千米就是路程和,30 + 40 = 70千米/小时就是速度和。根据公式计算相遇时间就是350÷70 = 5小时。要理解这个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从基本概念出发。假设甲、乙两人分别以速度v1和v2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一段时间t后相遇,甲走的路程就是v1×t,乙走的路程就是v2×t,而总路程就是v1×t + v2×t=(v1 + v2)×t,那么t = 路程和÷速度和。
二、图示分析
用线段图来表示相遇过程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还是以刚才两辆车为例,我们可以在纸上画一条线段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在线段两端分别标记出两辆车的出发地,然后根据它们的速度和行驶时间逐步画出车辆的行驶轨迹。这样能清晰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车的行驶路程之和逐渐接近总路程直到相遇。通过图示分析,在遇到复杂的相遇问题时,比如有多个物体参与相遇或者中途有停留等情况,我们可以更轻松地梳理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三、变式训练
1. 相向问题
这是最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就像前面提到的两辆车的例子。在做这类题时,要准确找出路程和以及速度和。
2. 同向问题
例如两个人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而行,速度快的人追速度慢的人。此时路程差和速度差是关键要素。如果两人的初始距离是20米,速度快的人速度是8米/秒,速度慢的人速度是5米/秒,那么追及时间就是20÷(8 - 5)=20÷3 = 6.67秒(保留两位小数)。
3. 往返问题
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多次相遇的情况。比如甲、乙两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再次相遇,此时两人走过的路程和是两地距离的3倍。
通过对这三种变式题的不断练习,能够形成解题思维定式,在遇到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时就能够快速准确地解答。总之,在备考过程中要熟练掌握这三个步骤,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