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的审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实词推断(联系上下文)
实词的理解往往会根据上下文有所变化。比如在《司马光》这篇教材文言文中,“群儿戏于庭”中的“戏”,如果单独看可能有多种理解,但联系后面孩子掉入瓮中的情节以及整个故事场景,就能推断出这里的“戏”是玩耍的意思。学习这部分知识点时,要多读多练。拿到一篇文言文,先通读一遍了解大致内容,然后针对有疑问的实词,仔细分析其前后的字词和句子。同时,还可以积累一些常见实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像“之”字,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是助词“的”的意思,在“吾欲之南海”中则是“去、往”的意思。
二、虚词辨析(记住常见用法)
虚词虽然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虚词如“而”“之”“于”等。“而”有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多种关系。例如“学而时习之”,这里的“而”就是表承接关系。我们要牢记这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制作虚词用法卡片的方式,一面写虚词,一面写不同用法下的例句,随时复习。并且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看到虚词就先在脑海中搜索其常见用法,再结合句子具体判断。
三、句式翻译(直译为主)
文言文的句式翻译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还是以《司马光》为例,“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直译就是大家都舍弃他而离开,司马光拿着石头砸破水缸。在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像一些状语后置句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同时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对于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者,……也”,要准确识别并正确翻译。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师资格备考的文言文阅读题审题过程中,运用好实词推断联系上下文、虚词辨析记住常见用法、句式翻译直译为主这三步审题法,能够有效降低因审题错误导致的失分,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