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备考中,对于实地考察方案的制定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不仅涉及到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接下来将以“本地地形地貌考察”和“气候与农业生产调研”为例进行阐述。
二、“本地地形地貌考察”方案
- 考察目的
- 了解本地地形地貌的类型、分布特征。例如,我们所在的城市可能有山地、平原、河流等地形元素。通过考察可以明确不同地形所占的比例、海拔高度范围等。
- 探究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像山脉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褶皱山,河流可能是降水在地势低洼处汇集而成。
- 分析地形地貌对本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交通线路的布局往往要考虑地形的平坦程度等因素。
- 路线规划
- 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如果本地有山区,可以从山区边缘开始,逐步深入。比如沿着山间小道或者已有的登山步道前行。
- 要兼顾不同的地貌类型。如果城市中有河流穿过,路线要经过河流两岸,观察河漫滩、冲积扇等地貌。
- 合理考虑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避免选择路况差或者存在危险的区域,如未开发的悬崖峭壁附近。
- 数据记录
- 地形方面,可以使用海拔仪测量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记录下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用罗盘测量地层的走向、倾向等。
- 地貌方面,拍摄照片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例如拍摄山谷中溪流的侵蚀地貌、山坡上的滑坡痕迹等。同时,记录下地貌的面积大小、坡度等信息。
- 分析报告
-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地形地貌草图,标注出各种地形地貌的名称、特征等。
- 分析地形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山脉对河流流向的影响。阐述地形地貌如何影响本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
三、“气候与农业生产调研”方案
- 考察目的
- 掌握本地的气候类型、特征,包括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等。
- 了解气候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如干旱地区水源不足对农作物生长的限制。
- 探索农业生产适应气候的方式,像南方地区为了应对多雨的气候采用排水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
- 路线规划
- 涵盖不同类型的农业产区。如果本地有水稻种植区和旱地作物种植区,都要纳入考察范围。
- 经过气象观测站或者能够获取气象数据的地点,以便准确了解气候数据。
- 数据记录
- 气候数据方面,记录不同季节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长等。可以通过当地气象部门获取历史数据,同时在实地考察期间使用温度计、雨量计等工具进行短期测量。
- 农业生产方面,记录农作物的种类、种植面积、生长周期等。观察农田的灌溉设施、施肥情况等。
- 分析报告
- 分析气候数据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如降水不足年份农作物产量的变化。
- 提出改善农业生产适应气候的建议,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四、“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与评价指标
- 培养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实地考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评价指标
- 考察方案的合理性,包括目的明确、路线科学、数据记录完整等方面。
- 分析报告的质量,如逻辑清晰、结论准确、建议可行等。
- 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总结
在高中地理学科备考中,制定“本地地形地貌考察”和“气候与农业生产调研”的实地考察方案是全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明确考察目的、科学规划路线、准确记录数据并撰写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同时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