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师资格证的综合素质备考冲刺阶段(第9 - 12周),职业理念部分的“易混角色”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尤其是教师是支持者(提供材料)vs引导者(提问启发)vs合作者(平等参与)的区别。
一、各角色的内涵
1. 教师是支持者(提供材料)
- 含义:作为支持者的教师主要是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学习资源。例如,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磁铁、不同材质的物品等实验材料。这有助于幼儿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学习方法:要理解支持者的角色重点在于资源的供给。在复习时,多关注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幼儿园的手工课上教师提供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的情况。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活动(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等)与相应的支持性材料联系起来记忆。
2. 教师是引导者(提问启发)
- 含义:引导者的角色强调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比如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问幼儿“你觉得小主人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样的问题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方法:掌握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多练习设计问题的技巧。可以收集一些优秀的教案,分析其中教师的提问环节。同时,自己尝试根据给定的教学场景编写启发性的问题。例如,针对一个关于季节变化的主题活动,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季节的特点。
3. 教师是合作者(平等参与)
- 含义:合作者意味着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像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搭建积木,共同商量如何构建一个城堡或者桥梁。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 学习方法:要学会识别教师在活动中的平等参与行为。在复习过程中,观看幼儿园活动的视频,观察教师是如何与幼儿互动的。并且在写作练习中,描述教师作为合作者参与活动的场景,加深对这一角色的理解。
二、通过真题材料判断角色定位
1. 首先,仔细阅读真题材料中的描述。例如,如果材料中提到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树叶、树枝等自然材料用于手工创作,那教师此时扮演的就是支持者角色。
2. 若材料中教师不断地问幼儿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讨论动物习性时问“那小兔子晚上住在哪里呢?为什么呢?”这就是引导者的角色体现。
3. 当看到教师和幼儿一起在沙池里挖沙、堆沙堡,并且互相交流想法时,就可以判断教师是合作者的角色。
在冲刺备考阶段,要深入理解这三个易混角色的区别,多做真题练习,提高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综合素质考试中顺利应对这一考点。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