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医师备考的基础阶段第 2 - 3 个月,内科学中的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肺炎按照病原体分类,主要包括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接下来我们分别对各型肺炎进行详细解析。
一、细菌性肺炎
(一)肺炎链球菌肺炎
1. 病因:主要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常在受凉、劳累等诱因下发病。
2. 发病机制:肺炎链球菌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在局部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炎症反应。
3.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4. 影像学特点:早期肺纹理增粗,实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影。
5.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痰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肺炎链球菌。
6. 治疗原则:首选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1. 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
2. 发病机制:其产生的毒素和酶破坏肺组织,引发严重炎症。
3. 临床表现: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咳脓性痰,可伴有血丝。
4. 影像学特点:早期可出现空洞、液气囊腔,病情进展迅速。
5.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痰培养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6. 治疗原则: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苯唑西林钠、万古霉素等。
二、病毒性肺炎
1. 病因: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2. 发病机制: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复制并破坏细胞,导致炎症反应。
3.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相对较轻。
4. 影像学特点:多表现为间质改变。
5. 实验室检查: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可阳性。
6. 治疗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止咳等,部分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
三、支原体肺炎
1. 病因:支原体感染所致。
2. 发病机制: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3. 临床表现:乏力、咽痛、头痛、咳嗽、发热等,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
4. 影像学特点:肺部多种形态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
5. 实验室检查:血清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阳性。
6. 治疗原则: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总结肺炎的经验性治疗方案:
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若考虑为细菌感染,可先经验性使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常选用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药物。同时,要注意支持治疗,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总之,在备考内科学肺炎这一部分时,要清晰掌握各型肺炎的特点和治疗原则,多做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为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