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师的备考冲刺阶段,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归因偏差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应对考试至关重要。
一、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比如观察一个人在工作中犯错,思考是因为工作环境太复杂(环境因素),还是其自身能力不足或态度不端正(个人因素)。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对于学习,建议制作表格来梳理这六个因素在不同维度下的归类,加强记忆。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试图找出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到的行动的独特且合乎逻辑的理由。他提出了协变性原则,即当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情境下总是与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而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就可以把该结果归因于该原因。
学习此理论时,多做一些归因练习题,提高运用能力。
二、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错误
指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看到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认为是他本身不聪明、不努力,而忽略了可能是考试题目太难、教学条件不佳等外部因素。
应对方法是培养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多考虑多种可能性。
(二)自利性偏差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任务太难等。
要克服这种偏差,需要保持客观和诚实的态度,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全面反思。
总之,在备考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与归因偏差部分时,要清晰理解各个归因理论的核心观点,通过多种方式加深记忆,并注意识别和纠正常见的归因偏差。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回答相关题目,取得理想的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