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备考中,内科学的循环系统疾病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它包含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类型,下面将详细解析。
二、各类型分析
- 稳定型心绞痛
- 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时就会发病。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
-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固定狭窄,在运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多,狭窄的血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 临床表现:发作性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 - 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 心电图特点:发作时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T波倒置,发作过后可逐渐恢复。
- 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一般在正常范围内。
- 诊断: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心电图表现等可诊断。
- 治疗
- 药物治疗: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改善冠脉血流等。
- 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病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
- 发病机制:新的病理改变使原本稳定的斑块变得不稳定,引发心肌缺血加重。
- 临床表现:胸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如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发作更频繁,甚至在休息时也可发作。
- 心电图特点:ST段压低更为明显,也可出现短暂性ST段抬高,T波倒置可加深。
- 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可能有轻度升高。
- 诊断:结合症状、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综合判断。
- 治疗
- 药物治疗:除上述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外,还需要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防止血栓形成。
- 介入治疗:早期进行PCI有助于改善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
- 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
-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心肌细胞缺血坏死。
- 临床表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超过30分钟,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硝酸甘油无效。
- 心电图特点:特征性的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高耸的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随后出现病理性Q波。
- 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 - MB)显著升高。
- 诊断:依据典型的症状、心电图改变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可确诊。
- 治疗
- 药物治疗:吗啡止痛、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等。
- 介入治疗:尽快进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 溶栓治疗:在不具备PCI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进行溶栓。
三、心梗的并发症和二级预防措施
- 并发症
- 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 心力衰竭:由于心肌坏死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
- 心室壁瘤:梗死心肌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
-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等。
- 二级预防措施
-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低脂饮食,适量运动。
- 药物治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
- 定期复查:监测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指标。
四、总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备考需要全面掌握各类型的特点,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多方面知识。通过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这一重要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从而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