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基础阶段,血液系统疾病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其中缺铁性贫血更是频繁出现。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缺铁性贫血的各个方面,帮助考生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病因解析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和丢失过多。
-
铁摄入不足:常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或需铁量增加,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导致缺铁。
-
吸收障碍: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肠炎等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导致体内铁储备减少。
-
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原因。
二、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造血影响和组织细胞代谢异常。
-
造血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携带氧气运输,引发贫血。
-
组织细胞代谢异常:铁还参与多种酶的活性中心,缺铁时这些酶的活性降低,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
三、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症状和缺铁性特殊表现。
-
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
-
缺铁性特殊表现:如异食癖、舌炎、口角炎等,这些表现与铁缺乏导致的代谢异常有关。
四、辅助检查
诊断缺铁性贫血时,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铁、铁蛋白和骨髓象等。
-
血常规: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血清铁和铁蛋白:血清铁降低,铁蛋白减少,是诊断缺铁的重要依据。
-
骨髓象:可见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五、诊断及治疗
-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缺铁性贫血。
-
治疗: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是补铁治疗,包括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口服铁剂时需注意,宜餐后或餐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避免与茶、咖啡等含鞣酸的饮料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此外,病因治疗也至关重要,如治疗慢性失血、改善饮食结构等。
总之,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对于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为大家的备考提供有益的帮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