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基础阶段第 2-3 个月,内科学的备考至关重要,其中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糖尿病是一个重点内容。本文将详细解析糖尿病中的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涵盖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
一、糖尿病的分类及病因
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其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在其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2 型糖尿病则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包括肥胖、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等。此外,胰岛素抵抗也是 2 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二、发病机制
1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乏。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则较为复杂,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胰岛素分泌缺陷则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三、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等。
四、辅助检查
糖尿病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和 C 肽测定等。血糖测定可以反映患者的即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则可以反映患者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胰岛素和 C 肽测定则有助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
五、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餐后 2 小时血糖≥11.1 mmol/L,结合临床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六、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TZDs 等。胰岛素治疗则适用于 1 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
七、综合管理和并发症防治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等方面。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如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总之,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基础阶段第 2-3 个月,考生应重点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分类及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