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备考中,妇产科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这一板块更是不容忽视。在基础阶段的第 2 - 3 个月,我们应当对这部分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一、外阴炎
1. 病因:主要是病原体侵犯或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引起。
2. 临床表现: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甚至肿胀、红疹、糜烂、溃疡。
3. 诊断方法:通过妇科检查,观察外阴皮肤和黏膜的病变情况。
4. 治疗原则: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不良刺激,针对病原体选择相应的药物。
二、阴道炎
(1)滴虫性阴道炎
- 病因: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
- 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 诊断方法:生理盐水悬滴法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
- 治疗原则:全身用药为主,常用甲硝唑。
(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病因: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
- 临床表现:外阴瘙痒、灼痛,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 诊断方法:分泌物镜检找到芽生孢子或假菌丝。
- 治疗原则:消除诱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3)细菌性阴道病
- 病因:阴道内菌群失调,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大量繁殖。
- 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
- 诊断方法:线索细胞阳性、胺试验阳性、pH 值大于 4.5 及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
- 治疗原则:首选甲硝唑治疗。
三、宫颈炎
1. 病因:多由病原体感染子宫颈所致。
2. 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可伴有腰酸及下腹部坠痛。
3. 诊断方法:妇科检查、宫颈刮片或宫颈活检。
4. 治疗原则: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四、盆腔炎
1. 病因: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2. 临床表现: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
3. 诊断方法:妇科检查、血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超声等。
4. 治疗原则: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对于不同阴道炎的分泌物特点,我们要牢记于心。滴虫性阴道炎的分泌物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凝乳或豆腐渣样;细菌性阴道病的分泌物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且有鱼腥臭味。
在用药方面,滴虫性阴道炎常用甲硝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细菌性阴道病首选甲硝唑。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反复学习和记忆,结合临床案例加深理解,同时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为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