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师的备考过程中,心理测量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中测验编制的标准化流程更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题目编写原则
1. 避免歧义
- 这一原则要求题目表达清晰准确。例如,在编写关于人格特质的题目时,“你经常感到孤独吗?”这样的表述就比较模糊,“经常”的概念因人而异。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每周至少有三天你都会感到孤独吗?”这样的表述就更加明确。
- 学习方法:多阅读已有的成熟心理测量量表中的题目,仔细分析其表述方式。同时,在自己编写题目时,可以让不同的人来阅读,看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从而不断改进题目表述。
2. 难度梯度设置
- 合理的难度梯度有助于准确测量被试者的心理特质。比如在一套智力测验中,简单的题目可以是基础的数学运算,如“1+1 = ?”;中等难度的题目可能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像“如果所有的A都是B,部分B是C,那么部分A是C吗?”;高难度的题目则可能是复杂的图形推理或者抽象的逻辑关系判断。
- 学习方法: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水平人群的大致能力范围,以此为依据来设置难度梯度。可以参考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文献或者教育测量方面的书籍,获取关于难度系数设定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际测试来调整题目难度。
二、施测环境控制
1. 物理环境方面
- 施测场所要保持安静、光线适宜、温度舒适等。例如,在进行考试形式的心理测验时,如果周围噪音很大,会影响被试者的注意力,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 学习方法:熟悉各种心理测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施测环境标准。在实际操作练习中,严格按照标准布置场地,并且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2. 主试者因素
- 主试者的态度要专业、友善且中立。主试者不能给被试者任何暗示或者压力。比如在面试形式的心理测评中,主试者不能因为自己对某个答案的主观喜好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 学习方法: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模拟主试者和被试者的互动过程,在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接受他人的反馈来改进。
三、计分规则标准化
1. 明确计分标准
- 对于选择题,可能每题有固定的分值;对于简答题,则需要根据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来评分。例如,在一个心理健康知识测验中,选择题每题2分,简答题根据要点给分,答出3个要点得5分等。
- 学习方法:在编写测验题目时,同时制定详细的计分规则手册。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分类,分别确定计分方式,并且要进行试测来检验计分规则的合理性。
2. 防止评分偏差
- 为了避免评分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对评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计分规则。例如在对心理治疗案例分析的测验中,不同的评分者可能对同一个案例的理解和打分不同,通过培训可以使评分更加一致。
- 学习方法:开展评分者之间的校准会议,讨论有争议的答案和评分情况,并且定期进行评分一致性检验。
四、分数解释方法
1. 常模参照解释
- 将被试者的分数与常模进行比较。比如在一个全国性的智力测验中,根据被试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找到对应的常模群体,然后看被试者的分数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
- 学习方法: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的常模数据,了解常模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在实际解释分数时,严格按照常模的标准进行操作。
2. 标准参照解释
- 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来判断被试者的表现。例如在一个职业技能心理测评中,设定达到某个分数标准就表示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 学习方法:明确设定标准的依据,在制定测验时就确定好标准分数所代表的意义,并且在解释分数时要清晰地向被试者说明。
总之,在备考心理测量学中的测验编制标准化流程时,要全面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模拟练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