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师的备考过程中,发展心理学中的道德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板块。特别是在3月的强化阶段,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吉利根关怀道德理论以及对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推理基础等内容。
一、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 前习俗水平
- 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据行为的后果是否会受到惩罚。例如,他们认为偷东西是不好的,仅仅是因为会被大人打或者受到其他惩罚。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比如给儿童呈现不同的行为场景,让他们判断对错并阐述原因。
- 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他们会觉得帮别人忙的前提是能得到好处。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像小朋友之间交换玩具等情况来进行学习。
2. 习俗水平
- 第三阶段是人际协调定向阶段。个体开始考虑他人的想法和社会规范,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比如在学校里,学生遵守纪律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 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人们尊重法律和社会秩序,认为遵守规则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可以通过研究一些社会现象,如交通规则的遵守等来掌握这部分内容。
3. 后习俗水平
-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和社会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利益进行调整。
- 第六阶段是普遍伦理原则定向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遵循自己内在的道德原则,即使这些原则与法律相悖。这部分比较抽象,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哲学著作中的道德困境案例来深入思考。
二、吉利根关怀道德理论对传统男性视角的修正
传统上很多道德理论存在男性视角的偏向,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则强调了女性视角下的道德关怀要素。她认为女性的道德决策更多地基于关怀、同情等情感因素。例如在家庭关系中,女性可能更倾向于从照顾家人、维护家庭和谐的角度做出道德判断。在学习时,可以对比传统理论和吉利根的理论,分析不同性别在道德决策中的差异实例。
三、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推理基础
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他人、分享等积极行为。其道德推理基础涉及到个体对他人需求的感知、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规范的认知等。比如一个人在看到老人摔倒时去帮忙,可能是基于他内心的善良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公序良俗的遵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案例,分析背后的道德推理因素来学习这部分知识。
总之,在3月的强化阶段,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发展心理学中的这些道德发展理论知识点,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为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