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师的备考过程中,变态心理学中的睡眠障碍相关知识以及认知行为疗法(CBT - I)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睡眠障碍相关知识
(一)失眠障碍
1. 入睡困难和维持困难
- 入睡困难是指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仍难以进入睡眠状态。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心理压力大、环境因素(噪音、光线等)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睡前看电子设备)。对于入睡困难的知识点学习,我们需要理解其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从生理上来说,人体的生物钟调节着睡眠 - 觉醒周期,当这个周期被打乱时,就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心理上,焦虑情绪往往与入睡困难紧密相关,因为焦虑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 睡眠维持困难则表现为夜间频繁醒来,并且再次入睡困难。可能的原因包括夜尿多、身体的不适(如疼痛、呼吸不畅等)或者睡眠环境的变化。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能够准确区分入睡困难和维持困难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各自的常见原因。
2. 鉴别诊断
- 与其他睡眠障碍鉴别:要与睡眠呼吸暂停和昼夜节律失调相区别。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会有呼吸暂停的现象,通常伴随着打鼾,并且在夜间可能会突然憋醒。昼夜节律失调则更多地与生物钟的紊乱有关,比如经常跨时区旅行或者倒班工作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在备考时,要牢记这些不同睡眠障碍的特征性表现,以便能够准确鉴别。
(二)睡眠呼吸暂停
- 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主要特征是在睡眠过程中呼吸反复停止和启动。它的发病机制涉及到上呼吸道解剖结构的异常、肥胖、神经系统调节异常等多方面因素。学习时要了解其高危人群,如肥胖者、老年人等,并且知道如何通过多导睡眠图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三)昼夜节律失调
- 当人体的生物钟与外界环境的昼夜节律不匹配时就会发生。例如,长期熬夜的人可能会逐渐出现昼夜节律失调的症状,如白天嗜睡、晚上精神亢奋等。要掌握调整昼夜节律的方法,如规律作息、暴露于适当的光照等。
二、认知行为疗法(CBT - I)的核心干预措施
(一)刺激控制
- 刺激控制的目的在于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联系。具体措施包括只在有困意的时候才上床睡觉,不在床上进行阅读、看电视、吃东西等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果在床上躺了20 - 30分钟还没有入睡,就应该离开床,去做一些放松的事情,等到有困意再回到床上。这样可以重新训练大脑,让大脑将床与睡眠建立起更强的联系。在备考时,要理解每个措施背后的原理,并且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在实际的咨询工作中运用这些措施。
(二)睡眠限制
- 睡眠限制是通过减少在床上的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首先要计算患者的基础睡眠时间,然后将在床上的时间限制在这个基础睡眠时间左右。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例如,一个患者每晚在床上躺8个小时但只睡6个小时,那么就可以先将床上的时间限制为6个小时,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备考时要掌握如何准确计算基础睡眠时间以及如何逐步调整在床上的时间。
总之,在3月的强化阶段备考变态心理学中的睡眠障碍诊断以及CBT - I的核心干预措施时,要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相互关系,并且通过做练习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