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安全工程师的备考过程中,基础阶段第1 - 2周对信息安全基础概念的梳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信息安全的定义与核心要素这一板块。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
信息安全是指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从广义上来说,它涵盖了各个领域中的信息资产保护,无论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个人的隐私数据还是国家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相关的数据等。这一概念的理解需要我们关注几个方面:
- 首先是它的保护对象,即数据处理系统相关的各种元素。这意味着我们在考虑信息安全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数据本身,还要考虑到承载数据的硬件设备以及管理和操作数据的软件系统。
- 其次是保护的目的是防止各种原因导致的破坏、更改和泄露。这些原因包括偶然的因素,例如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也包括恶意的因素,像黑客攻击、恶意软件感染等。
学习方法: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理解。比如,一家电商公司存储客户订单信息、支付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它需要采用防火墙技术防止外部黑客攻击(这是针对恶意原因的保护),同时也要做好数据备份策略以应对可能的硬件故障(这是针对偶然原因的保护)。
二、信息安全的三大核心要素
1. 保密性
保密性是指确保信息仅被授权的人员访问和使用。例如,在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只有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必要时可以查看,这就是保密性的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根据ISO标准,保密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 访问控制技术是关键的一种。比如设置用户权限,不同级别的员工有不同的系统访问权限。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普通员工可能只能查看自己的工资条信息,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查看和管理员工的全部薪酬相关数据。
- 加密技术也是保障保密性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网络通信中,使用SSL/TLS协议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这样即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攻击者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
学习方法:为了掌握保密性相关知识,我们要深入学习各种访问控制模型,如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访问控制(MAC)等,并且要动手实践加密和解密的操作,比如使用OpenSSL工具对文件进行加密。
- 完整性
完整性要求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保持未被修改的状态。以电子政务系统为例,一份政策文件的电子版本在从起草部门发送到各个相关部门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内容没有被篡改。ISO标准下的完整性保障措施包括:
- 数据校验技术,如哈希算法。发送方对文件计算哈希值并一同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重新计算文件的哈希值并与发送方发来的哈希值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则说明文件未被修改。
- 数字签名技术也可以确保完整性。发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文件进行签名,接收方使用发送方的公钥进行验证,这样不仅可以验证文件的完整性,还能验证发送方的身份。
学习方法:要多做一些关于数据校验和数字签名的实验,熟悉常见的哈希算法如MD5、SHA - 1、SHA - 256等的计算过程,并且理解数字签名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流程。
- 可用性
可用性是指信息在需要时能够被合法的用户及时、准确地访问和使用。例如,在电商促销活动期间,电商平台必须保证服务器能够正常运行,用户能够顺利访问商品信息、下单购买。根据ISO标准,保障可用性的措施有:
- 冗余技术,如服务器的冗余配置。企业会建立多台服务器,当其中一台出现故障时,其他服务器可以继续提供服务。
-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也要确保网络的畅通。防火墙要合理配置规则,防止恶意攻击导致网络瘫痪。
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小型网络环境,模拟不同故障场景,来理解冗余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同时要学习网络安全防护设备的基本配置,如防火墙规则的设置等。
在信息安全工程师备考的基础阶段第1 - 2周,对信息安全定义与核心要素的深入学习是构建扎实知识体系的基石。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概念及其背后的实际应用,才能在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考试中应对自如。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