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备考冲刺阶段,预防医学部分的发病率与患病率是两个重要但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一、发病率
1. 知识点内容
- 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它反映的是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描述疾病的分布状态。计算公式为:发病率 =(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k(k = 100%、1000‰等)。
- 这里的“新病例”是关键,在观察期内新发生的病例才被计入。例如,在研究某流感在某社区的发病情况时,只有在这个特定时间段内新感染流感的居民才算在发病率的分子上。
2. 学习方法
- 理解概念: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理解,比如学校里某个传染病爆发的情况,统计新发病例数并与总学生数对比计算发病率。
- 记忆公式:多做几道相关的计算题,熟练掌握公式的运用。可以自己假设一些数据,按照公式进行计算练习。
二、患病率
1. 知识点内容
- 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它包含了新发病例和已经患病处于病程中的病例。计算公式为:患病率 =(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k。而且我们知道患病率 = 发病率×病程。这意味着如果一种疾病的发病率不变,病程越长,患病率就会越高。
- 例如,在高血压的研究中,社区里既有刚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新患者,也有已经患病多年的老患者,这些患者在统计患病率时都要被计算在内。
2. 学习方法
- 对比学习:与发病率对比着学习,明确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包含旧病例。
- 实例分析:收集一些慢性病在人群中的患病数据进行分析,如糖尿病在某地区的患病情况,从而加深对患病率概念的理解。
三、两者关系及在疾病流行强度评估中的应用
1. 关系
- 如前面提到的患病率 = 发病率×病程。这个关系表明了两者内在的联系。当发病率升高或者病程延长时,患病率都可能升高;反之,发病率降低或者病程缩短,患病率会降低。
2. 在疾病流行强度评估中的不同应用
- 发病率主要用于衡量疾病的出现情况,对于判断疾病是否暴发或者流行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地区的某种传染病发病率突然升高,就提示可能存在暴发的风险。
- 患病率则更多地反映了人群中现患病人数的多少,在评价慢性病的流行状况以及卫生资源的分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比如在规划社区慢性病管理资源时,需要考虑患病率的高低。
在备考的最后阶段,一定要牢记这些易错点,通过做练习题、总结归纳等方式加深对发病率和患病率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