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流年絮语

calendar2025-07-25

message3

visits156

冲刺阶段第 12 - 13 个月:预防医学筛检试验计算与效率提升

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备考冲刺阶段,预防医学中的筛检试验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一、关于筛检试验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
1. 灵敏度的理解与计算
- 灵敏度的公式为“灵敏度 = 真阳性/(真阳性 + 假阴性)”。这意味着在所有实际患病的人当中,筛检试验能够正确判断出患病者的比例。例如,在一个针对某种疾病的筛检中,如果总共有100个真正患病的人,其中80个人被筛检试验正确地检测出来了(真阳性为80),而有20个人被误判为未患病(假阴性为20),那么灵敏度就是80/(80 + 20)=0.8或者80%。
- 学习方法:
- 多做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题。可以通过画表格的方式来直观地理解真阳性、假阴性等情况。比如,列出一个表格,横向分为患病和未患病两组,纵向分为筛检试验判断为阳性和阴性两组,然后将题目中的数据填入表格,这样就能清晰地计算出灵敏度等相关指标。
- 记忆一些典型的数值情况。当灵敏度接近1或者100%时,说明筛检试验能够很好地发现真正患病的人;而当灵敏度较低时,就意味着有很多患病的人可能会被漏诊。
2. 特异度的理解与计算
- 特异度公式为“特异度 = 真阴性/(真阴性 + 假阳性)”。它表示在所有实际未患病的人当中,筛检试验能够正确判断出未患病者的比例。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有200个未患病的人,其中180个人被筛检试验正确判定为未患病(真阴性为180),而有20个人被误判为患病(假阳性为20),那么特异度就是180/(180 + 20)=0.9或者90%。
- 学习方法:
- 同样采用案例分析和画表格的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加深对特异度概念的理解,在做题过程中不断强化公式的运用。
- 对比灵敏度和特异度。理解在不同的疾病筛检场景下,两者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疾病早期发现非常关键的疾病中,灵敏度可能更为重要;而对于一些不太严重但误诊会导致不必要恐慌的疾病,特异度可能更受关注。

二、计算题目的应对策略
1. 仔细审题
- 题目中往往会给出大量关于患病人数、检测结果等信息。一定要仔细阅读,区分清楚哪些是真阳性、假阴性等数据。例如,有的题目可能会把“确诊为患病且筛检为阳性”的表述和“确诊为未患病但筛检为阳性”等表述混合在一起,需要我们准确识别。
2. 分步计算
- 不要试图一次性算出最终结果。可以先计算出分子部分,再计算分母部分,这样可以减少错误。比如在计算特异度时,先确定真阴性的人数,再确定真阴性和假阳性的总和,最后再做除法运算。

三、提高筛检试验效率的方法
1. 联合筛检
- 当单独使用一种筛检方法时,可能存在灵敏度或者特异度不理想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筛检方法联合使用。例如,先用一种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的方法进行初步筛检,然后再对初步筛检阳性的样本用特异度较高的方法进行二次筛检。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的筛检效率。
2. 优化筛检指标
- 不断探索新的筛检指标或者对现有的指标进行优化。比如在肿瘤筛检中,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的应用可以提高筛检试验的准确性。

四、避免公式混淆的方法
1. 强化记忆
- 多写多背公式,并且理解公式的含义。可以将公式写在小卡片上,随时拿出来复习。
2. 对比记忆
- 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公式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同时对比它们的适用场景、意义等方面的差异。

总之,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冲刺阶段,对于预防医学筛检试验这部分内容,要深入理解概念、熟练掌握公式计算、掌握提高效率的方法并且避免公式混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冲刺阶段第 12 - 13 个月:预防医学筛检试验计算与效率提升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