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冲刺阶段,尤其是第12 - 13个月的时候,模考中的错题复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讲讲预防医学中的相对危险度计算相关内容,这里面涉及到比较容易混淆的“RR = 暴露组发病率 / 非暴露组发病率”与“OR = 病例组暴露比 / 对照组暴露比”这两个公式。
一、相对危险度(RR)
1. 知识点内容
- 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它的含义是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例如,在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时,如果吸烟人群(暴露组)中肺癌的发病率为10%,而不吸烟人群(非暴露组)中肺癌发病率为2%,那么RR = 10%÷2% = 5。这表明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5倍。
- 当RR = 1时,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没有关联;RR>1时,表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且RR值越大,危险性越高;RR<1时,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2. 适用研究类型
- RR适用于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如疾病)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这些因素与该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我们可以直接得到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从而准确计算RR值。
二、比值比(OR)
1. 知识点内容
- OR是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两组之间暴露比例的比值。假设在一个研究某种疾病与某暴露因素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有暴露史的人数为a,无暴露史的人数为b;对照组有暴露史的人数为c,无暴露史的人数为d。那么OR=(a/c)/(b/d)=ad/bc。例如,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为30,未暴露人数为20;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为10,未暴露人数为40,则OR=(30×40)/(20×10)=6。
- 当OR = 1时,表示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OR>1时,提示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时,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2. 适用研究类型
- OR适用于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和未患这种疾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因素的差异,分析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不能直接得到发病率,所以用OR来估计RR。
三、避免公式误用的方法
1. 深入理解概念
- 要透彻掌握RR和OR的定义,明确它们分别是基于什么样的研究数据计算得出的。对于RR,要牢记它是基于发病率的比值,而OR是基于暴露比例的比值。
2. 结合实际案例学习
- 在学习过程中,多分析一些实际的医学研究案例。比如在流行病学教材或者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疾病与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报告。通过实际案例中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多做练习题
- 在备考资料中找到专门针对相对危险度计算的练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熟悉不同题型下如何准确判断是使用RR公式还是OR公式,并且能够正确计算结果。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要认真分析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失误。
总之,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冲刺阶段,对于预防医学中的相对危险度计算这一易错点,我们要清楚掌握RR和OR的公式、含义、适用研究类型以及如何避免误用,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