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的备考中,项目整合管理中的多目标平衡决策模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第2讲的内容,包括应用SMART原则以及演示范围 - 进度 - 成本三角平衡分析方法。
一、SMART原则
- 具体(Specific)
- 知识点内容:目标必须明确清晰,不能模糊不清。例如,在项目中如果是关于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不能简单说“提高产品质量”,而应该具体到如“将产品的次品率从现有的5%降低到3%以内”。这意味着我们要确切地知道要达成的成果是什么样子的。
- 学习方法:在复习时,多找一些实际项目中的目标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收集一些企业项目文档,从中找出符合SMART原则的具体目标写法,然后自己尝试按照这个标准去重新定义一些简单的项目目标,如组织一次会议的目标可以具体化为“在[具体日期],于[具体地点],召集[X]位参会人员,成功召开一场时长为[X]小时且达成[具体议程成果]的会议”。
- 可衡量(Measurable)
- 知识点内容:目标要有能够衡量其是否达成的标准。继续以产品质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次品数量、检测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等方式来衡量是否达到了将次品率降低到3%以内的目标。对于项目管理中的其他目标,如进度方面,可以用完成任务的百分比、里程碑的达成情况等作为衡量标准;成本方面可以用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超支或者节约了多少资金等来衡量。
- 学习方法: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给出一些目标描述,然后判断是否可衡量,并且尝试补充使其可衡量。例如,给出的目标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我们可以补充为“通过减少员工每天处理任务的平均时间来提高工作效率,将员工处理日常任务的平均时间从每天8小时降低到6小时”。
- 可实现(Attainable)
- 知识点内容:目标要在项目资源和能力的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一个小型项目团队设定在一个月内开发出一个功能极其复杂且需要大量人力和技术投入的大型软件系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到团队的人员数量、技术水平、资金预算、时间限制等因素。
- 学习方法:分析一些失败项目的案例,找出其中目标不可实现的原因。同时,在自己设定项目目标时,先列出项目的资源和约束条件,然后根据这些条件来合理设定目标。
- 相关(Relevant)
- 知识点内容:目标要与项目的整体目的和其他相关目标相关联。在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中,提高软件的用户界面美观度的目标应该与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目标相关。如果设定了一个与项目核心业务毫无关系的目标,如在一个建筑项目中设定提高某种稀有植物在项目场地种植数量的目标(除非该项目是特定的生态建筑项目),那就是不相关的目标。
- 学习方法:构建项目目标体系图,将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目标是否相关。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多思考不同类型项目的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
- 有时限(Time - bound)
- 知识点内容:目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完成时间限制。比如一个市场推广活动,目标是在“本季度末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10%”,如果没有这个时间限制,项目团队可能会无限期地拖延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和进度控制。
- 学习方法:在制定自己模拟项目的目标时,一定要加上时间限制,并且要合理设定这个时间。可以参考同类型项目的平均完成时间或者行业标准来设定。
二、范围 - 进度 - 成本三角平衡分析方法
- 知识点内容
- 在项目管理中,范围、进度和成本是三个关键的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范围的扩大往往会导致进度的延长和成本的增加;进度的加快可能需要增加成本或者缩小范围;成本的降低可能会影响范围或者进度。例如,如果客户要求在项目中增加新的功能(范围扩大),那么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开发(进度延长),并且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成本增加)。反之,如果要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前完成项目(进度加快),可能需要减少项目的功能范围。
- 学习方法
- 绘制三角关系图,清晰地表示出范围、进度和成本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的项目案例来分析这种三角平衡的应用。比如分析一些大型工程项目或者软件开发项目在不同阶段是如何调整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平衡的。可以阅读项目管理的相关书籍和报告,其中有很多关于这种平衡分析的实际案例可供学习。
总之,在备考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时,对于项目整合管理中的多目标平衡决策模型的这部分内容,要深入理解SMART原则的各个要点,并且熟练掌握范围 - 进度 - 成本三角平衡分析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