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规划设计师的备考冲刺阶段(第5 - 6个月),网络性能指标相关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复习板块。这其中包括带宽(bps)、吞吐量(Bps)、延迟(ms)、丢包率(%)、利用率(%)等指标。
一、带宽(bps)
1. 定义
- 带宽是指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比特每秒(bps)为单位。它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2. 学习方法
- 理解带宽的概念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比如公路的宽度决定了车辆通过的流量一样。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做一些关于带宽计算的简单练习题,例如已知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和时间,计算带宽。
二、吞吐量(Bps)
1. 定义
- 吞吐量是指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速率。需要注意的是,它与带宽有所不同,吞吐量受到网络实际传输情况的影响,单位为字节每秒(Bps)。
2. 学习方法
- 要牢记吞吐量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在网络中有不同的数据传输任务时,如何计算总的吞吐量。可以画图辅助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流动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吞吐量的计算。
三、延迟(ms)
1. 定义
- 延迟是指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要的时间,以毫秒(ms)为单位。它包括发送延迟、传播延迟、处理延迟和排队延迟等部分。
2. 学习方法
- 对于延迟的学习,要分别理解每个组成部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延迟情况来加深记忆。例如,在星型拓扑和总线拓扑中,数据传输路径不同,延迟也会有所差异。
四、丢包率(%)
1. 定义
- 丢包率是指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占总发送数据包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2. 学习方法
- 掌握丢包率的计算需要明确发送的数据包总数和丢失的数据包数。可以通过模拟网络故障场景来理解丢包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计算丢包率。
五、利用率(%)
1. 定义
- 利用率反映了网络资源被使用的程度。
2. 学习方法
- 要理解利用率在不同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中的计算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同时,结合实际网络负载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在高峰时段和低峰时段网络利用率的变化情况。
六、链路利用率计算公式及阈值设定建议
1. 链路利用率计算公式为:实际流量/带宽×100%。这个公式直观地反映了链路被使用的程度。
2. 阈值设定建议
- 一般来说,链路利用率在40% - 60%是比较合理的范围。如果利用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网络拥塞,从而影响网络性能;如果利用率过低,则可能表示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备考过程中,要熟练掌握这些网络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各种网络场景的分析中。多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将不同指标的计算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