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
特发性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营养管理是公共营养师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其中膳食纤维的动态调整在活动期和缓解期有着不同的要求。理解可溶性纤维(如燕麦β - 葡聚糖)与不可溶性纤维(如全麦麸皮)的不同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食物选择,对于准确把握这部分知识至关重要。
二、活动期 - 低纤维饮食(<15g/天)
- 作用机制
- 在活动期,肠道处于炎症状态。高纤维食物可能会加重肠道的刺激和蠕动。不可溶性纤维相对粗糙,在肠道内不易被消化吸收,大量的不可溶性纤维会增加肠道内容物的体积和硬度,从而刺激已经处于炎症中的肠道黏膜,加重腹痛、腹泻等症状。
- 可溶性纤维虽然相对温和,但在活动期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下,过多的可溶性纤维也可能引起肠道内渗透压的改变,影响肠道内的水分平衡,不利于炎症的控制。
- 食物选择
- 应避免食用富含不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麸皮含量高的全麦面包、大量的生蔬菜(如芹菜、西兰花等)。可以选择一些精细加工的食物,如白米粥、精制面食(如馒头、细面条),这些食物的纤维含量较低,容易被肠道接受。
三、缓解期 - 增加至25g/天
- 作用机制
- 当疾病进入缓解期时,肠道的炎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此时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可溶性纤维如燕麦β - 葡聚糖,它可以吸收肠道内的水分,形成一种胶状物质,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的发生。同时,它还可以为肠道有益菌提供营养,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不可溶性纤维则有助于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的排空,防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过长。
- 食物选择
- 可溶性纤维丰富的食物可以选择燕麦制品,如燕麦片可以煮成粥食用。此外,豆类(如红豆、绿豆)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不可溶性纤维,可以逐渐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如糙米、全麦面条等,还有新鲜的水果(如苹果带皮吃)和蔬菜(如胡萝卜、菠菜等)。
四、总结
特发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膳食纤维调整需要根据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生理状态进行。在备考过程中,要牢记不同阶段对膳食纤维量的要求,并且深入理解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食物来源。这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也能为实际的营养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