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安全工程师的备考冲刺阶段,风险计算和密码强度等相关公式是重点内容。
一、风险计算公式
1. 公式阐述
- 风险 = 资产×威胁×脆弱性。这个公式的意义在于全面衡量一个系统面临的风险程度。资产是指具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企业的数据库、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等重要信息资源。威胁则是可能导致资产受损的各种因素,例如黑客攻击、自然灾害、内部人员的误操作等。脆弱性是资产本身存在的弱点,像系统漏洞、未加密的传输通道等。
2. 学习方法
- 理解概念:要深入理解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的内涵。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印象,比如分析某企业因遭受勒索病毒攻击(威胁)导致数据库(资产)中的重要数据丢失,原因是数据库存在未及时更新的补丁漏洞(脆弱性)。
- 练习计算:找一些模拟案例,按照公式进行风险值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识别案例中的资产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业务重要性等方面衡量)、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参考行业统计数据或者以往类似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例如漏洞的可利用性等级等)。
二、密码强度公式
1. 公式阐述
- 密码熵值 = log₂(字符集大小^长度)。这个公式用于衡量密码的复杂程度。字符集大小就是密码中可以使用的字符种类数量,比如只允许数字就是10种(0 - 9),如果是数字、字母(大小写)还有符号那字符集就更大。长度就是密码的位数。熵值越高,密码越安全。
2. 学习方法
- 实例计算:假设密码是8位,只使用数字,那么字符集大小为10,根据公式计算熵值 = log₂(10^8)≈26.6。然后再改变密码的规则,如增加字母和符号,重新计算熵值,对比得出密码强度的变化。
- 密码设计实践:根据公式原理,自己设计不同强度的密码,并分析为什么这样设计会增强或削弱密码的安全性。
三、应用场景
1. 风险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
- 在企业安全评估中,根据这个公式可以对各个业务系统进行风险评估,从而确定安全防护的重点和资源分配的方向。例如,对于高风险的业务系统,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漏洞修复和安全设备升级。
- 在安全策略制定方面,依据风险计算结果制定不同级别的安全策略。比如高风险区域采用多重身份认证、高级别的加密技术等。
2. 密码强度公式的应用场景
- 在用户注册系统中,可以根据密码强度公式设置密码强度提示。当用户设置的密码熵值低于一定标准时,提示用户修改密码为更强的密码。
- 在企业内部安全规范制定时,参考密码强度公式确定员工密码的最低要求,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性。
总之,在备考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时,要透彻掌握这些核心公式及其应用场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分析实际案例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