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态心理学的备考中,躯体变形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尤其是关于其虚拟现实认知行为治疗(VR - CBT)的部分。
一、躯体变形障碍概述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患者对自己外貌存在强迫性关注的心理障碍。他们往往会过度在意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哪怕这些部位在他人看来并没有任何问题。例如,有的患者会觉得自己的鼻子不够挺,即使从客观角度看是很正常的鼻型,但患者内心却坚信自己的鼻子很丑,这种想法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可能导致社交回避、情绪低落等问题。
二、VR - CBT治疗方案
1. 虚拟镜子暴露
- 这是VR - CBT方案中的一个关键部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出一个逼真的环境,患者可以在这个环境中看到自己虚拟形象的各种角度。比如,患者觉得自己的脸有问题,就可以在虚拟镜子中反复观察自己脸部的细节。这种暴露有助于患者逐渐适应自己原本担忧的外貌特征。
- 学习方法:备考时,要理解虚拟镜子暴露的原理是基于让患者直面自己恐惧的对象(在这里是对自身外貌的过度担忧)。要牢记这种暴露是逐步进行的,从最初的短暂观看,到后来较长时间的观察。同时,要注意在虚拟环境中可以调整各种参数,如光线、距离等,以模拟不同的现实场景。
2. 认知重构
- 认知重构旨在改变患者对自己外貌的错误认知。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分析自己关于外貌的想法是否合理。例如,患者认为自己的嘴唇很厚不好看,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基于不合理的标准,并且嘴唇厚也有很多美的一面,如看起来更有个性、性感等。
- 学习方法:对于这部分知识,要掌握常见的错误认知类型,如过度概括(因为一点小瑕疵就觉得整个外貌都不好看)、与他人比较(总是拿自己和那些外貌出众的人比)等。同时,要学会一些认知重构的技巧,比如如何寻找证据反驳自己的错误想法。
三、治疗周期及各阶段体像扭曲改善的关键指标
1. 治疗周期为16次
- 这16次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主要是建立信任关系和治疗框架,让患者适应VR环境。大概在3 - 5次左右,患者开始能够面对自己在虚拟镜子中的形象而不会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
- 学习方法:要清楚每个阶段的大致时间分配和目标。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表的方式来辅助记忆,将16次治疗按照不同的阶段划分,并标注每个阶段的重点内容。
2. 体像扭曲改善的关键指标
- 在治疗的中间阶段(大概6 - 10次),关键指标是患者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有新的认知,不再仅仅关注负面特征。例如,患者可能会提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优点。
- 到了后期(11 - 16次),患者的体像扭曲程度应该明显减轻,他们能够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外貌,在社交场合中也能够更加自信。备考时要注意这些关键指标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便能够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总之,在备考变态心理学中关于躯体变形障碍的VR - CBT治疗方案时,要全面掌握其概念、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以及体像扭曲改善的关键指标等内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应对各种相关的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