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备考冲刺阶段,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其中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的区别以及恢复时间目标(RTO)与恢复点目标(RPO)的概念及应用容易出错,需要重点突破。
一、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的区别
1. 全量备份
- 知识点内容:
- 全量备份是对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的所有数据进行完整备份。例如,在一个包含100GB数据的数据库中,全量备份会将这100GB的数据全部备份下来。它备份的是某一时刻数据的完整状态。
- 学习方法:
- 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比如想象自己有一个装满文件的文件夹,全量备份就像把这个文件夹里的所有文件都复制一份到另一个地方。还可以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图表,展示全量备份的数据范围。同时,多做一些关于全量备份的操作练习,如在虚拟机环境下对小型数据库进行全量备份操作。
2. 增量备份
- 知识点内容:
- 增量备份只备份自上一次备份(无论是全量备份还是增量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数据。例如,第一次全量备份后,第二天只备份前一天新增加或者修改的数据。如果第一天备份了100GB数据,第二天只有5GB数据发生了变化,那么增量备份就只备份这5GB的数据。
- 学习方法:
- 建立时间轴的概念来辅助学习。标记出每次备份的时间点以及对应的变化数据量。利用一些文件系统监控工具来观察文件的修改情况,然后手动模拟增量备份的过程。在做练习题时,注意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变化情况来确定增量备份的内容。
3. 差异备份
- 知识点内容:
- 差异备份是备份自上一次全量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数据。与增量备份不同的是,它不是基于上一次任何类型的备份,而是基于最近的一次全量备份。比如第一次全量备份后,第二次差异备份会备份第一次全量备份之后到第二次差异备份之前所有的变化数据。
- 学习方法:
- 对比学习是关键。将差异备份与增量备份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备份数据来源的不同。可以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或者脚本(如果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考生)来模拟差异备份的过程,加深理解。
二、恢复时间目标(RTO)与恢复点目标(RPO)的概念及应用
1. 恢复时间目标(RTO)
- 知识点内容:
- RTO是指在灾难发生后,信息系统或业务功能从停顿到必须恢复的时间要求。例如,对于一个电商网站,可能规定在灾难发生后的4小时内必须恢复运营,这个4小时就是RTO。它是从业务连续性的角度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
- 学习方法:
- 结合不同行业的业务需求来学习。研究一些著名企业在灾难恢复方面的RTO设定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者,根据企业业务的重要性来制定合理的RTO。
2. 恢复点目标(RPO)
- 知识点内容:
- RPO是指在灾难发生时可以容忍的数据丢失量。例如,企业的财务数据每天晚上12点进行备份,如果灾难发生在第二天上午10点,那么最多可以丢失10点之前的数据,这个数据的丢失量上限就是RPO。
- 学习方法:
- 根据不同的备份策略(全量、增量、差异)来分析对应的RPO。通过实际的数据量和时间间隔计算来掌握RPO的概念。在练习题中,根据题目给出的备份情况和灾难发生时间准确计算RPO。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要对这些易错考点进行反复复习,多做练习题,并且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或者模拟项目场景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