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系统监理师的备考过程中,进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特别是在强化阶段的第 3 - 4 个月,深入对比关键路径法与计划评审技术的适用场景对我们的备考有着关键意义。
一、关键路径法
1. 知识点内容
- 关键路径是指在一个项目的网络图中,从起点到终点的最长路径。这条路径上的活动被称为关键活动,关键活动的任何延迟都会直接导致整个项目的延迟。
- 它基于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先后顺序、并行关系等)构建网络模型。例如,在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中,需求分析完成后才能进行设计工作,这就是一种先后顺序关系。
- 计算每个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结束时间,以及最迟开始时间和最迟结束时间。通过这种计算可以确定哪些活动有浮动时间(非关键活动),哪些没有(关键活动)。
2. 学习方法
- 理解概念要通过实际例子。可以找一些简单的项目案例,比如盖房子的项目,列出各个工序及其关系,然后手动找出关键路径。
- 多做练习题,掌握计算最早和最迟时间的方法。有些题目会给出项目的活动列表和持续时间,要求计算关键路径和总工期。
二、计划评审技术
1. 知识点内容
- 计划评审技术考虑了活动时间的不确定性。它假设活动时间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通常采用三点估计法,即乐观时间(a)、最可能时间(m)和悲观时间(b)。
- 根据三点估计法计算活动的期望时间(TE=(a + 4m+ b)/6)和方差(σ²=(b - a)²/36)。
- 它也构建项目的网络模型,但与关键路径法不同的是,在计算总工期时需要考虑到概率因素。
2. 学习方法
- 重点掌握三点估计法的计算。自己多列举不同类型的活动,按照公式计算期望时间和方差,加深理解。
- 对于计划评审技术在复杂项目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画图和分析的方式学习。比如大型信息系统的集成项目,分析其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活动如何运用该技术。
三、适用场景对比
1. 知识点内容
- 当项目中的活动时间比较确定,且活动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明确时,关键路径法更适合。例如一些小型的办公系统升级项目,各项任务的时间和顺序都比较固定。
- 如果项目中的活动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像新技术研发项目或者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计划评审技术就更适用。因为它能够更好地应对时间上的波动。
2. 学习方法
- 收集不同类型项目的资料,分析它们的特点,然后判断应该使用哪种进度控制方法。
- 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优缺点,形成表格形式,方便记忆。
总之,在备考信息系统监理师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的本质、计算方法以及适用场景。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在考试中能够准确作答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