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分析师的备考中,非功能需求中的可维护性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如何通过SonarQube进行代码质量扫描,并且设置如圈复杂度≤15、类大小≤500行等阈值。
一、SonarQube简介
SonarQube是一个开源的代码质量管理平台。它可以对多种编程语言编写的代码进行分析,检测出代码中的各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异味、安全漏洞、潜在的Bug以及我们重点关注的可维护性问题。它能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改进代码的质量。
二、圈复杂度的理解与重要性
1. 知识点内容
- 圈复杂度是一种用来衡量程序逻辑复杂性的指标。它主要基于程序的控制流图来计算。简单来说,一个模块(如函数或者方法)的圈复杂度越高,其内部的逻辑就越复杂。例如,一个有很多嵌套的if - else语句、循环语句的函数,其圈复杂度就会比较高。
- 在实际的项目中,高圈复杂度的代码往往难以理解和维护。当需要对代码进行修改或者扩展时,开发人员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清逻辑关系,并且容易引入新的错误。
2. 学习方法
- 学习计算圈复杂度的公式。对于简单的控制流结构,如顺序结构,圈复杂度为1;对于一个单分支的选择结构(如if),圈复杂度为2;每增加一个分支或者嵌套一层结构,圈复杂度就会相应增加。
- 分析实际的代码示例。可以从一些开源项目或者自己编写的简单程序入手,通过手动计算或者使用工具辅助计算圈复杂度,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
三、类大小的意义与限制
1. 知识点内容
- 类的大小反映了类的职责范围。一个过大的类往往承担了过多的功能,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这会导致类的内部逻辑混乱,与其他类的耦合度增加。例如,一个既负责数据访问又负责业务逻辑处理还负责界面显示的类,会变得非常臃肿且难以维护。
2. 学习方法
- 阅读设计模式的书籍,了解如何合理划分类的职责。例如,采用分层架构模式,将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分开,每个层的类都有明确的职责。
- 在编写代码时,注意对类的功能进行分解。当发现一个类的代码行数过多时,思考是否可以将其中的一些功能提取出来,形成新的类。
四、在SonarQube中设置阈值
1. 登录与配置SonarQube
- 首先要安装并启动SonarQube服务器。然后通过Web界面登录到SonarQube平台。
2. 项目创建与分析
- 创建要进行代码质量扫描的项目。可以将本地的项目代码导入到SonarQube项目中,支持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通过Maven、Gradle等构建工具,或者直接上传代码文件。
3. 设置阈值
- 在项目的质量配置文件中,可以找到关于可维护性指标的设置选项。针对圈复杂度,将其阈值设置为小于等于15。这意味着当某个函数或者方法的圈复杂度超过15时,SonarQube会发出警告。同样,对于类大小,将其阈值设置为小于等于500行。这样,在扫描结果中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哪些类或者函数的代码质量不符合要求。
总之,在备考系统分析师的过程中,掌握通过SonarQube进行代码质量扫描以及设置可维护性指标的阈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代码质量的评估能力,也符合现代软件开发中对高质量代码的要求。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