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分析师的备考过程中,项目估算工具中的功能点分析法(FPA)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功能点分析法(FPA)概述
功能点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软件项目规模和工作量的方法。它主要关注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在不同的项目和技术平台之间进行比较,为项目的计划、预算和控制提供依据。
二、未调整功能点(UFP)的计算
1. 确定数据功能类型
- 内部逻辑文件(ILF):这是用户可以识别并且可以控制的存储数据。例如,在一个库存管理系统中,存储商品信息的数据库表就是内部逻辑文件。
- 外部接口文件(EIF):它与系统外部实体交互的数据文件。比如,与供应商系统交互的订单数据文件。
- 用户输入(EI):从用户那里获取数据的操作。像用户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操作就是用户输入。
- 用户输出(EO):向用户展示数据的操作。如系统生成的报表展示给用户查看。
- 查询(EQ):用户请求获取特定数据的操作。例如,用户在员工管理系统中查询某个员工的薪资信息。
2. 计算每个功能类型的功能点数
- 对于不同的功能类型,有不同的计算规则。比如,内部逻辑文件的功能点数计算要考虑其复杂程度,简单的可能是7个功能点,复杂的可能达到14个功能点等。
- 通过统计各种功能类型的数量,并按照相应的规则计算,得到各个功能类型的功能点数总和,这就是未调整功能点(UFP)。
三、复杂度调整因子(TCF)的计算
1. 考虑的因素
- 数据通信:如果系统需要频繁地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通信,这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 分布式数据处理:例如,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涉及到多个节点的协同工作,会提高复杂度。
- 性能要求:高并发访问或者严格的时间响应要求等都会影响复杂度。
- 事务处理能力:大量并发的事务处理需要更复杂的系统设计和实现。
2. 计算方法
- 根据这些因素的权重和实际情况,采用特定的公式计算复杂度调整因子。例如,给每个因素设定一定的分数范围,然后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打分,最后按照公式计算出TCF。
四、工作量估算报告的生成
1. 整合UFP和TCF
- 将未调整功能点(UFP)乘以复杂度调整因子(TCF),得到调整后的功能点数。
2. 考虑其他因素
- 还需要结合项目团队的经验水平、开发语言和技术框架的效率等因素。比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团队可能在相同的功能点数下花费较少的工作量,而使用新的技术框架可能需要额外的学习和适应时间。
- 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最终生成工作量估算报告。
在备考时,要深入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多做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项目场景来熟练掌握功能点分析法(FPA)的应用,这对于顺利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