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评测师的备考过程中,到了强化阶段的第 3 - 4 个月,深入理解行为型模式中策略、模板方法、观察者的适用场景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一、策略模式
(一)知识点内容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其目的是使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
(二)学习方法
1. 理解概念
- 可以通过实际的代码示例来感受,比如在电商系统中,不同的促销策略(满减、折扣、赠品等)就可以使用策略模式实现。
- 对比使用策略模式前后的代码结构,体会其优势。
2. 适用场景
- 当系统中存在多个相似的算法或行为,并且需要在运行时动态选择其中一个时,策略模式非常适用。例如,游戏中的角色有不同的攻击策略,根据不同的敌人或战斗情况选择。
- 需要避免使用大量的条件判断语句来选择不同的行为时,可以使用策略模式来简化代码。
二、模板方法模式
(一)知识点内容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了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二)学习方法
1. 掌握核心思想
- 学习常见的模板方法模式的实现,比如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冲泡、加调料等步骤是固定的,但具体的饮料类型(咖啡、茶)在加调料的种类和数量上有所不同。
- 分析模板方法模式中抽象类和具体子类的关系。
2. 适用场景
- 当多个子类有共同的算法结构,但实现细节不同时,使用模板方法模式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例如,在文件读取操作中,打开文件、关闭文件是固定的步骤,但读取文件内容的处理方式可能因文件类型而异。
- 需要控制子类的行为,确保算法的结构不被破坏时,可以采用模板方法模式。
三、观察者模式
(一)知识点内容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二)学习方法
1. 实例分析
- 想象一个股票价格监控系统,当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时,所有关注该股票的投资者都能及时收到通知。
- 研究观察者模式的实现机制,包括主题(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接口定义及交互方式。
2. 适用场景
- 当一个对象的改变需要同时通知多个其他对象,并且这些对象需要根据通知进行相应的更新时,观察者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例如,聊天系统中,当一个用户发送消息时,所有在线的接收者都能收到消息。
- 建立一种松耦合的系统关系,使得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加灵活。
总之,在备考软件评测师的过程中,对于行为型模式中策略、模板方法、观察者的适用场景辨析,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代码实践和对比学习来加深理解,从而能够在考试中准确应用和回答相关问题。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