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备考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设计模式的组合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本周我们将聚焦于工厂模式和装饰器模式的组合应用,并且通过咖啡订单系统这个实际案例来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工厂模式
1. 知识点内容
- 工厂模式主要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创建对象的方式,将对象的创建和使用分离。例如在咖啡订单系统中,可能会有不同类型的咖啡,如拿铁、美式等。工厂模式可以根据用户的订单(如“来一杯拿铁”)来创建相应的咖啡对象。它隐藏了对象创建的具体细节,对于调用者来说,只需要知道要创建的产品类型(如咖啡的种类),而不需要关心这个产品是如何被创建出来的,是由哪种原料、按照什么步骤制作而成等。
- 工厂模式通常包含抽象工厂类(定义创建产品的接口)、具体工厂类(实现抽象工厂类的接口,负责创建具体的产品)和产品类(表示被创建的对象,如各种咖啡类)。
2. 学习方法
- 首先要理解其基本概念中的“分离”思想。可以通过画简单的类图来直观地表示工厂模式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例如,画出抽象工厂类、具体工厂类和产品类的层次结构关系图。
- 研究实际的代码示例。在网上搜索一些开源项目中关于工厂模式的实现,或者自己动手编写一些简单的代码,如创建不同形状(圆形、矩形、三角形)的图形对象的工厂模式示例。
二、装饰器模式
1. 知识点内容
- 装饰器模式属于结构型设计模式。在咖啡订单系统里,当顾客想要在咖啡上加糖、加奶或者加冰等附加功能时,就可以使用装饰器模式。它允许在不改变原有对象(基础咖啡)的基础上,动态地给对象添加新的功能。装饰器类和被装饰的对象(咖啡)有相同的接口,这样就可以将装饰器类层层嵌套在对象外面,就像给咖啡加上一层又一层的配料一样。
- 例如,有一个基础的咖啡类,然后有糖装饰器类、奶装饰器类等。如果顾客要一杯加糖加奶的美式咖啡,就会先创建一个美式咖啡对象,然后用糖装饰器包装它,再用奶装饰器包装这个已经被糖装饰过的咖啡对象。
2. 学习方法
- 同样可以通过类图来理解装饰器模式的结构。对比装饰器类和被装饰类的接口关系,以及多层装饰时的调用顺序。
- 编写代码实现不同功能的装饰器组合。比如创建一个文件读取类的装饰器,在基础文件读取功能上添加缓存功能、加密功能等装饰器,并且测试不同组合下的运行效果。
三、两者的组合应用及原理
1. 知识点内容
- 在咖啡订单系统中,工厂模式先创建出基础的咖啡产品,然后装饰器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添加各种附加功能。这种组合的优势在于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如果要增加一种新的咖啡种类,只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具体工厂类和产品类即可;如果要增加一种新的配料(附加功能),只需要创建一个新的装饰器类。两者协同工作,使得系统能够轻松应对需求的变化。
- 从原理上讲,工厂模式负责对象的初始创建,为后续的装饰提供了基础对象。装饰器模式则基于这个基础对象进行功能的扩展,而且这种扩展是动态的、可组合的。
2. 学习方法
- 构建完整的咖啡订单系统的代码框架,按照工厂模式创建咖啡对象,再使用装饰器模式添加配料等功能。然后尝试修改系统,如增加新的咖啡种类或者配料,观察代码的变化情况,从而深入理解这种组合应用的原理。
- 分析一些大型项目中的类似应用场景,看它们是如何运用这种模式组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且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技巧。
总之,在备考系统架构设计师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工厂模式和装饰器模式的各自特点、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它们的组合应用原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并且在实际的系统架构设计工作中发挥其价值。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