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涵盖众多知识点,其中估算方法和软件测试部分较为重要。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顺利通过考试以及实际工作中的项目管理有着关键意义。
二、估算方法
- 类比估算
- 适用场景
- 当新项目与以往的历史项目存在较高的相似性时非常适用。例如,在同一个企业内,再次开发类似功能模块的软件项目。如果之前已经完成过一个具有相似业务逻辑、规模和技术架构的项目,就可以参考它的成本、工期等数据来进行新项目的估算。
- 数据获取相对容易,因为可以直接从历史项目中获取诸如人力投入、设备使用时间等信息。
- 学习方法
- 收集企业内部或行业内的类似项目案例,仔细分析它们的各项参数,如项目规模、功能点数、团队成员数量等与最终的成本和时间的关系。同时,要学会识别哪些因素会影响类比估算的准确性,如市场环境变化、技术更新换代等。
- 参数估算
- 适用场景
- 基于数学模型,适用于有明确定量关系的情况。比如在建筑项目中,根据建筑物的面积来估算所需的建筑材料数量和人工工时。在软件开发中,可以根据代码行数来估算开发成本,假设每行代码的开发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的。
- 当项目中的某些因素可以量化并且与项目整体指标有稳定的关系时,参数估算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 学习方法
- 掌握常见的参数估算公式,并且要理解每个参数的含义和取值范围。同时,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运用参数估算的能力,尝试不同的项目和场景,分析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以便不断优化公式中的参数。
- 三点估算
- 适用场景
- 考虑了最乐观、最可能和最悲观三种情况,适用于不确定性较高的项目。例如在新技术的研发项目中,由于技术风险较大,很难准确预估项目的工期和成本。通过三点估算,可以综合考虑不同的可能性,得出更合理的结果。
- 在项目需求不明确或者外部环境变化频繁的情况下也非常有用。
- 学习方法
- 理解三点估算的概率分布原理,如贝塔分布等。学会计算期望值和标准差,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来评估项目的风险程度。要多做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掌握如何在不同的项目情况下确定最乐观、最可能和最悲观的数值。
- 估算偏差允许范围
- ±10%的估算偏差通常适用于要求较高精度的项目,如一些大型的、有严格预算和时间限制的企业级信息系统项目。这类项目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的运营有着重大影响,所以需要更精确的估算。
- ±25%的估算偏差则适用于相对创新性较强、不确定性较高的项目,如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项目。虽然允许较大的偏差范围,但也需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及时调整估算。
三、软件测试 - 兼容性测试矩阵
- 概念及重要性
- 兼容性测试矩阵是确保软件在不同的环境(如操作系统、浏览器、数据库等)下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工具。例如,一款电商APP需要在不同版本的iOS和Android系统上测试,同时也要在不同的浏览器(如Chrome、Firefox、Safari等)上进行兼容性测试。
- 它有助于发现软件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出现的界面显示异常、功能无法使用等问题。
- 构建方法
- 确定要测试的软件功能和特性,然后列出所有可能的目标环境,包括操作系统版本、浏览器类型和版本、数据库类型等。将这些因素组合成一个矩阵,针对每个组合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执行。
- 在构建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某些浏览器插件可能会影响软件在特定操作系统下的运行。
四、结论
在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备考过程中,对于估算方法和软件测试部分的各个知识点要深入学习。通过理解它们的适用场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和软件质量保证。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