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通信领域,卫星地面站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其中电磁辐射和抗震等级方面的监理验收技术规范的制定更是保障卫星地面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对于信息系统监理师备考来说,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磁辐射相关知识及监理验收要点
(一)电磁辐射知识点
1. 电磁辐射的概念
-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现象。卫星地面站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磁辐射。例如,发射机工作时向外辐射射频信号,其频段、功率等参数都会影响电磁辐射的特性。
- 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有所不同。低频电磁辐射(如工频电场和磁场)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高频电磁辐射(如微波频段)如果强度过大,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2. 影响电磁辐射强度的因素
- 设备功率:卫星地面站的发射设备功率越大,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通常越高。比如一个大功率的卫星通信转发器,其发射信号的功率可达数千瓦甚至更高,这会导致周围空间电磁辐射能量较强。
- 天线增益:高增益天线会将能量更集中地向特定方向辐射,在这个方向上的电磁辐射强度会显著增强。例如抛物面天线具有较高的增益,能够将信号聚焦发射,提高通信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特定方向的电磁辐射强度。
(二)监理验收要点
1. 测量设备与标准
- 在监理验收时,要确保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电磁辐射测量设备。这些设备应具备准确的频率测量范围、功率测量精度等。例如,测量微波频段电磁辐射的设备,其测量精度应能达到±5dBm左右。
- 验收标准要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行业规范,如《电磁环境控制限值》等标准规定了不同频段电磁辐射的公众暴露控制限值。
2. 测量点的选择与布局
- 应合理选择测量点,包括卫星地面站设备周围不同距离、不同方向的位置。对于发射天线附近,要测量近场区域的电磁辐射强度;在离天线一定距离处(如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远场区域),也要进行测量,以全面评估电磁辐射的分布情况。
- 测量点的布局要考虑地形、建筑物遮挡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地面站位于山区或有建筑物环绕的区域,测量点的设置应能反映真实的电磁辐射环境。
三、抗震等级相关知识及监理验收要点
(一)抗震等级知识点
1. 地震烈度与抗震设防目标
-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影响程度的指标。卫星地面站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其抗震设防目标也不同。例如,在地震烈度为7度的地区,卫星地面站的建筑结构和设备安装应能满足在该烈度地震作用下正常运行的要求。
- 抗震设防目标一般分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多遇地震)时,地面站的建筑结构和设备不应受到损坏;中震(设防地震)时,即使有部分损坏,也能通过维修恢复功能;大震(罕遇地震)时,建筑结构应保持整体稳定性,不发生倒塌,以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
2. 影响卫星地面站抗震性能的因素
- 建筑结构形式: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钢结构等)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钢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和耗散能量,适用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 设备安装方式:卫星地面站内的设备如果安装不牢固,在地震时容易发生位移、倾倒等情况。例如,大型通信设备的底座应采用减震、隔震装置,以减少地震对设备的影响。
(二)监理验收要点
1. 结构设计与施工审查
- 监理工程师要审查卫星地面站的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检查结构计算书,确保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 在施工过程中,要监督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如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钢筋的配筋等是否符合抗震设计规范。
2. 设备抗震措施的验收
- 对设备的抗震支架、减震垫等抗震措施进行检查。抗震支架应能承受设备在地震时的惯性力,减震垫要能有效减少地震传递给设备的振动能量。
- 验收时要检查设备的固定螺栓是否牢固,设备的布局是否有利于在地震时保持稳定。
四、总结
在卫星地面站建设过程中,制定电磁辐射和抗震等级的监理验收技术规范是保障地面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对于信息系统监理师备考而言,要全面掌握电磁辐射的概念、影响因素、监理验收要点以及抗震等级的相关知识、影响抗震性能的因素和验收要点等内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同时也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卫星地面站的监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