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浅唱

calendar2025-07-25

message6

visits121

专项突破(第9 - 12周):机器人技术 - 运动控制原理之轮式/履带式机器人运动学与控制算法全解析

在NOC大赛的备考过程中,机器人技术中的运动控制原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尤其是关于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与控制算法部分。

一、轮式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1. 知识点内容
  • 正运动学主要研究已知关节变量(如电机转角等),求解末端执行器(轮式机器人的轮子或者车身整体位置等)的位置和姿态。对于轮式机器人来说,在平面内通常采用笛卡尔坐标系来描述其位置。例如,假设机器人初始位置在坐标原点(0,0),轮子的半径为r,轮子的角速度为ω,经过时间t后,轮子沿直线运动的距离s = ωrt,那么机器人在x轴方向的位移为x = s(假设轮子沿x轴正方向运动),y轴方向位移为0。
  • 逆运动学则是相反的过程,已知末端执行器的目标位置和姿态,求解关节变量。比如要将轮式机器人移动到指定的坐标点(x,y),需要根据机器人的结构参数(如轮距、轴距等)计算出每个轮子应该转动的角度或者速度。
  1. 学习方法
  • 理解坐标系的概念是关键。要熟练掌握笛卡尔坐标系、关节坐标系等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通过绘制简单的轮式机器人示意图,在图上标注各个坐标点和角度,来加深对坐标系转换的理解。
  • 多做练习题。从简单的已知单个轮子运动求车身位置,到复杂的已知车身目标位置求多个轮子的运动情况。网上有很多相关的练习题资源,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场景编写题目进行练习。

二、履带式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1. 知识点内容
  • 履带式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相对复杂一些。它在平面内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履带的协同运动。如果把履带看作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当履带转动时,机器人整体的位置和姿态会发生变化。例如,当一侧履带的转速快于另一侧时,机器人会发生转向。其位置的计算需要考虑到履带的周长、履带的缠绕角度以及履带与地面的摩擦力等因素。
  • 在三维空间中,履带式机器人的运动学还要考虑爬坡、越障等情况对机器人姿态的影响。比如机器人在爬坡时,车身会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这个角度与坡度、履带的附着力等有关。
  1. 学习方法
  • 建立物理模型辅助学习。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者计算机模拟软件(如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中的运动仿真模块),观察履带式机器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实际情况,然后将其与理论模型相结合。
  • 研究实际案例。查看一些工程上履带式机器人(如军事坦克、工程挖掘机等)的工作视频或者技术文档,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通过控制履带实现各种运动的,从中汲取灵感来理解运动学模型。

三、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的控制算法

  1. 知识点内容
  • 位置控制算法是为了让机器人能够准确地到达目标位置。常见的有比例 - 积分 - 微分(PID)控制算法。PID算法通过比例项(P)、积分项(I)和微分项(D)对误差进行调节。比例项根据当前误差的大小来调整控制量,积分项用于消除稳态误差,微分项则根据误差的变化率来提前调整控制量。
  • 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则是让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行驶。例如,当机器人要沿着一条弯曲的路径移动时,轨迹跟踪算法需要不断地调整轮子或履带的速度和方向,以保证机器人的中心能够准确地贴合轨迹。
  1. 学习方法
  • 深入理解PID算法的原理。可以通过手动计算一些简单的例子来掌握如何根据误差计算控制量。同时,利用实验平台(如开源的机器人控制器)对PID算法进行参数调试,观察不同参数对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影响。
  • 对于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学习一些数学工具如微分几何的知识来辅助理解。并且通过编写程序模拟机器人的轨迹跟踪过程,在程序中逐步优化算法。

总之,在备考NOC大赛机器人技术中的运动控制原理部分时,要全面掌握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控制算法的各个方面知识,通过多种学习方法不断加深理解,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专项突破(第9 - 12周):机器人技术 - 运动控制原理之轮式/履带式机器人运动学与控制算法全解析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