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涵盖众多知识点,其中程序错误以及监理指令滞后相关的内容较为重要。这部分知识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也很关键。
二、程序错误相关要点及学习方法
- 常见类型
- 逻辑错误是程序错误中常见的一种。例如在编写一个计算订单总价的程序时,如果存在错误的折扣计算逻辑,就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像把满100减20的规则写成满100减30这种逻辑上的失误。
- 语法错误相对比较容易发现,它主要是由于不符合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比如在Python中,忘记给变量赋值就直接使用,或者在Java中没有正确地定义类名首字母大写等。
- 学习方法:对于逻辑错误,要多做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练习。可以找一些简单的项目案例,比如小型电商系统中的订单模块或者库存管理模块,按照题目要求编写程序逻辑,然后自己检查和修改。对于语法错误,要熟练掌握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手册,通过编写简单的代码片段来巩固。
- 检测工具
- 现在有很多集成开发环境(IDE)自带语法检查功能,如PyCharm对于Python、Eclipse对于Java等。这些工具可以在编写代码时及时提示语法错误。
- 学习方法:在自己的编程实践中,养成使用IDE的习惯,并且要关注它给出的错误提示信息,学会根据提示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三、监理指令滞后相关要点及学习方法
- 原因分析
- 内部沟通不畅是导致监理指令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信息系统项目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如开发部门、测试部门、运维部门等,如果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监理发出的指令就可能出现滞后。
- 外部因素也可能影响,比如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或软件出现延迟,使得监理需要重新评估项目的进度并调整指令,这个调整过程可能会导致指令滞后。
- 学习方法:要绘制项目的组织架构图和工作流程图,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的流动方向,找出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的环节。同时,关注一些实际项目中由于外部因素导致延误的案例,分析监理在这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 应对策略
-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关键。可以定期召开项目进度会议,让各部门汇报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监理也可以在会议上及时发出指令。
- 制定应急计划,当出现可能导致监理指令滞后的情况时,按照应急计划进行处理。例如,如果供应商延迟交货,有备用供应商或者调整项目进度的预案。
- 学习方法:通过模拟项目场景的方式,练习如何建立沟通机制和制定应急计划。可以找同学或者同事一起参与模拟项目,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互相评价和改进。
四、“变更审批超时”案例中的时效性审查关键节点监控方法
- 案例分析
- 在“变更审批超时”的案例中,首先要明确变更请求的提出时间点。这是整个时效性审查的起点。
- 关注审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比如部门主管审批时间、技术评审时间等。如果某个环节超出了规定的时间范围,就可能导致整个变更审批超时。
- 学习方法:仔细研究案例的详细描述,把每个时间节点都标记出来,并且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超时的情况。可以结合项目管理中的甘特图来直观地展示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 监控措施
- 建立自动化的监控系统,实时跟踪变更审批流程中的各个节点的时间进展。
- 设定预警机制,当某个节点接近规定时间的80%时,发出预警通知相关人员。
- 学习方法:了解市场上现有的项目管理软件中关于流程监控的功能,并且自己动手搭建一个简单的模拟监控系统,熟悉监控和预警的设置方法。
五、总结
程序错误和监理指令滞后是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学习程序错误的类型、检测工具,分析监理指令滞后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以及掌握案例中的时效性审查关键节点监控方法,考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并且在实际的信息系统监理工作中也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