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中,先来先服务(FCFS)和短作业优先(SJF)是两种常见的调度算法。它们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有不同的适用场景。
一、先来先服务(FCFS)算法
- 知识点内容
- 先来先服务算法按照进程到达就绪队列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当一个进程进入就绪队列后,它会一直等待直到轮到它被执行。例如,在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中,如果有进程A先到达就绪队列,进程B后到达,那么进程A会先获得CPU资源进行执行。
- 这种算法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实现。
- 学习方法
- 理解概念:首先要深刻理解FCFS的基本概念,即按照到达顺序调度进程。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来加深印象,比如想象在银行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顾客,先到的顾客先得到服务。
- 画图辅助:可以画出进程到达和执行的顺序图,展示各个进程的状态转换(从就绪到运行再到完成),这样有助于直观地看到FCFS算法的执行过程。
- 周转时间计算
- 周转时间是指从进程提交到进程完成所经历的时间。对于FCFS算法,假设进程到达顺序为P1、P2、P3,它们的执行时间分别为t1、t2、t3。那么P1的周转时间就是t1,P2的周转时间是t1 + t2(因为它要等P1执行完才能开始执行),P3的周转时间是t1 + t2+ t3。
二、短作业优先(SJF)算法
- 知识点内容
- SJF算法选择预计执行时间最短的进程先执行。它会比较就绪队列中各个进程的执行时间,优先调度执行时间短的进程。例如,在一组进程中,进程A预计执行时间为3个时间单位,进程B预计执行时间为5个时间单位,进程C预计执行时间为2个时间单位,那么SJF算法会先调度进程C。
-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平均周转时间,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 学习方法
- 分析案例:通过分析不同进程组合下的SJF调度结果来掌握算法。比如,给出多个进程及其执行时间,手动计算出按照SJF算法的调度顺序和周转时间。
- 对比学习:将SJF与FCFS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场景下(如进程执行时间差异较大或较小)两种算法的性能差异。
- 周转时间计算
- 同样假设进程到达顺序为P1、P2、P3,执行时间为t1、t2、t3(这里t1< t2 < t3)。如果按照SJF算法调度,P1先执行(因为t1最短),它的周转时间就是t1;P2的周转时间是t1 + t2;P3的周转时间是t1 + t2+ t3。
三、响应比计算方式及两种算法对比
- 响应比
- 响应比 =(等待时间+执行时间)/执行时间。对于FCFS算法,由于进程按照到达顺序执行,早期到达的进程可能会有较长的等待时间,导致响应比逐渐降低。而对于SJF算法,由于优先调度短作业,短作业的等待时间相对较短,响应比相对较高。
- 算法对比
- 在平均周转时间方面,SJF通常比FCFS要好,尤其是在进程执行时间差异较大时。但是SJF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它可能会使长作业长时间得不到执行(饥饿现象),而且它需要预先知道进程的执行时间,在实际中获取准确的执行时间是比较困难的。
总之,在备考操作系统进程调度中的先来先服务和短作业优先算法时,要深入理解两种算法的概念、计算周转时间和响应比的方法,并且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掌握它们的应用场景和性能差异。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