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体系认证基础的学习中,准确理解相关术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过程”与“程序”、“质量”与“合格”这些易混淆的术语,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辨析。
一、“过程”与“程序”
(一)定义
1. “过程”
-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例如,在生产企业中,原材料(输入),经过工人的一系列操作(相关资源如人力、设备等,相关活动如加工、装配等),最终变成成品(输出)。这个完整的活动链条就是一个过程。
- 学习方法:可以通过绘制流程图的方式来理解过程。以一个简单的餐饮服务为例,顾客点餐(输入),厨房准备食材、烹饪,服务员上菜(输出),把这个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涉及的资源都标注出来,这样能更直观地感受过程的构成要素。
2. “程序”
- 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它更强调的是做事的步骤和顺序。比如企业的财务报销程序,员工首先要填写报销单(第一步),附上相关票据(第二步),然后依次经过部门主管审核、财务审核、领导审批等步骤,最后才能报销款项。
(二)应用场景
1. 在管理体系中,“过程”的概念更为宏观。比如在质量管理体系里,产品的实现过程涵盖了从设计、采购、生产到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整体运作。而“程序”则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像内部审核程序,明确规定了审核的计划、实施、报告和改进等步骤。
二、“质量”与“合格”
(一)定义
1. “质量”
-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固有特性可以是产品的物理特性(如尺寸、重量、颜色等),也可以是服务的特性(如响应速度、服务态度等)。要求则包括明示的(如产品标准中规定的规格)、通常隐含的(如顾客对产品安全性的潜在期望)或必须履行的(如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 学习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例如手机的质量,不仅包括它的外观设计、硬件配置(固有特性),还要看是否满足用户对信号强度、电池续航等方面的要求。
2. “合格”
- 合格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如果一个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或者企业内部规定的标准,那么这个产品就是合格的。
(二)应用场景
1. 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目标概念。企业不断追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而“合格”更多是用于判定某个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达到了基本的要求。例如在一次产品质量抽检中,判断某批次产品是否合格,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总之,在管理体系认证基础的备考过程中,准确区分这些术语的定义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体系的内涵,从而顺利通过相关考试。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