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中,不合格品控制审核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考前2个月的冲刺阶段,我们更要深入理解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完整性与纠正有效性的审核相关知识。
一、不合格品控制审核流程
1. 审核策划
- 首先要明确审核的范围,确定是针对整个企业的不合格品管理,还是特定部门或产品系列。例如,如果是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可能有不同的生产车间生产多种产品,那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审核范围。
- 制定审核计划,包括审核的时间安排、审核组成员的分工等。比如安排经验丰富的审核员负责关键生产环节的不合格品相关审核工作。
2. 现场审核实施
- 审核员要收集与不合格品相关的各种文件和记录,像不合格品的检验报告、处理通知单等。查看这些文件的日期、签字等是否齐全。
- 观察现场的不合格品标识、隔离情况。如果发现不合格品与合格品混放,这就是严重的问题。
3. 审核报告编制与分发
- 根据审核结果,详细编写审核报告。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完整性和纠正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重点检查内容
1. 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完整性
- 记录的信息要素
- 要包含不合格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批次等基本信息。例如,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不合格品的电路板型号如果不记录清楚,后续追溯和处理都会出现问题。
- 记录不合格的判定依据,是不符合质量标准中的哪一条,如尺寸超差或者性能不达标等。
- 处置措施也要详细记录,是返工、返修、降级使用还是报废等。
- 记录的时间顺序
- 从发现不合格品到最终处置完成的整个过程的时间节点要有记录。比如什么时候发现不合格品入库,什么时候开始返工处理,什么时候重新检验合格入库等。
2. 纠正有效性
- 措施实施情况
- 检查针对不合格品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按照计划执行。如果计划是对生产设备进行调整来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那就要查看设备调整记录和实际调整后的运行参数等。
- 效果验证
- 查看重新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是否有后续的质量数据支持。例如,对一批不合格的塑料制品,采取改进模具的措施后,要检查后续生产的塑料制品的质量检测报告,看不合格率是否明显下降。
三、学习方法
1. 理论复习
- 仔细研读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关于不合格品控制的条款,理解每个条款的含义和要求。
- 整理出重点知识点,制作成笔记,方便随时复习。
2. 案例分析
- 收集实际企业中的不合格品控制案例,分析其中处置记录完整性和纠正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可以通过参加案例分析讨论小组的方式,与其他备考者交流看法,拓宽思路。
3. 模拟审核练习
- 自己设定场景进行模拟审核,按照审核流程和重点检查内容进行操作,然后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总之,在考前2个月的冲刺阶段,要全面掌握不合格品控制审核的流程和重点检查内容,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备考效果,为顺利通过审核做好充分准备。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