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体系认证的备考过程中,抽样方案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尤其是在强化阶段的2 - 3个月里。其中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适用场景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统计抽样
1. 知识点内容
- 统计抽样是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进行的抽样方法。它使用预先确定的随机数生成器来选择样本,并且可以根据样本的特征对总体进行推断。例如,在审核一个大型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时,如果采用统计抽样,会根据一定的公式计算出需要抽取的产品数量,并且明确每个产品被抽中的概率。
- 常见的统计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简单随机抽样就是完全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分层抽样则是先将总体按照某些特征(如产品型号、生产批次等)分成不同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按照一定比例抽取样本。
2. 优点
- 科学性强:它基于数学原理,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审核中,如果想要精确地了解总体的状况,统计抽样是比较好的选择。
- 可量化:能够明确样本的代表性和误差范围。比如,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计算出抽样误差是多少,从而判断样本结果对总体的反映程度。
3. 缺点
- 计算复杂: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对于一些不熟悉统计学的人员来说,在实际审核中操作起来可能有困难。
- 有时过于理论化:在一些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可能无法完全按照统计抽样的假设条件进行操作。
二、非统计抽样
1. 知识点内容
- 非统计抽样是由审核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经验来选择样本的方法。例如,审核员根据以往类似企业的审核经验,重点选择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或产品进行审核。这种方法没有严格的数学计算过程。
- 常见的非统计抽样方法有判断抽样、便利抽样等。判断抽样就是凭借审核员的主观判断来确定样本;便利抽样则是选择容易获取的样本进行审核。
2. 优点
- 灵活性高:可以针对特定的审核目的和情况快速做出抽样决策。在实际审核中,如果时间紧迫或者总体情况比较特殊,非统计抽样能够迅速聚焦关键问题。
- 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适合于没有深厚统计学背景的审核员。
3. 缺点
- 主观性强:结果可能受到审核员个人经验和偏见的影响。不同审核员的抽样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 难以量化代表性:不能像统计抽样那样精确地给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和误差范围。
三、审核中选择抽样方式的决策参考表
|审核目的|总体特征|时间限制|审核员能力|抽样方式选择|
|—-|—-|—-|—-|—-|
|精确了解总体质量状况|较大且相对均匀|充足|有统计学基础|统计抽样|
|快速聚焦关键问题|复杂且不均匀|紧迫|无统计学基础或经验丰富|非统计抽样|
|需要明确误差范围|较大且可分层|适中|有统计学基础|分层抽样(统计抽样的一种)|
|对特定高风险环节进行审核|存在明显高风险区域|不限|经验丰富|判断抽样(非统计抽样的一种)|
总之,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中,要充分理解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适用场景、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抽样方式,这样才能确保审核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