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的备考过程中,机器人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特别是在强化阶段(第5 - 8周),掌握正运动学求解机器人末端位置的知识尤为关键。
二、知识点内容
- 齐次坐标变换理论
- 齐次坐标是一种将空间中的点用一个扩展的坐标表示的方法。对于二维平面上的点$(x,y)$,其齐次坐标可以表示为$(kx,ky,k)$,其中$k\neq0$。在三维空间中,点$(x,y,z)$的齐次坐标为$(kx,ky,kz,k)$。这种表示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方便地进行坐标变换,如平移、旋转等操作的矩阵表示。
- 学习方法:要深入理解齐次坐标的基本概念,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来巩固。例如,在二维平面上对几个已知点的齐次坐标进行转换,然后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观察结果的变化。
- 正运动学方程推导
- 正运动学是根据机器人的关节运动来确定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的学科。以三自由度机械臂为例,它有三个关节的角度$\theta_1$、$\theta_2$、$\theta_3$。我们要根据每个关节的运动学模型,逐步推导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x,y,z)$和姿态(可以用旋转矩阵或者欧拉角表示)。
- 对于每个关节,其运动学模型通常基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关系和三角函数。比如,第一个关节的旋转可能会改变末端执行器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这个位置的改变量与关节角度的关系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来表示。
- 学习方法:仔细研究每个关节的运动学模型的建立过程,画出机械臂的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各个关节的角度和相关的线段长度等信息。通过手动计算一些特定角度下的末端执行器位置,加深对正运动学方程的理解。
- 根据关节角度计算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
- 在得到正运动学方程后,就可以将具体的关节角度值代入方程中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了。例如,在三自由度机械臂中,先根据第一个关节的角度$\theta_1$计算出第一个连杆末端的位置,然后再结合第二个关节的角度$\theta_2$,进一步计算出经过第二个关节后的位置,以此类推,最终得到末端执行器的位置。
- 姿态的计算同样如此,通过连续的旋转矩阵乘法或者根据特定的姿态表示方法,根据关节角度的变化来确定末端执行器的姿态。
- 学习方法:多做实例计算,改变关节角度的值,观察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的变化规律。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机器人模拟软件,输入不同的关节角度,直观地看到末端执行器的运动情况,并与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三、运动学在机器人轨迹规划中的基础作用
机器人轨迹规划是让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按照预定的路径运动的规划过程。而正运动学所确定的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是轨迹规划的基础。只有准确知道机器人在不同关节角度下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才能规划出合理的运动轨迹。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如果要让机器人准确地抓取一个物体,就需要先通过正运动学计算出到达物体所在位置所需的关节角度,然后再根据其他约束条件(如速度、加速度等)规划出平滑的运动轨迹。
四、总结
在强化阶段备考机器人运动学中的正运动学求解机器人末端位置时,要全面掌握齐次坐标变换理论、正运动学方程的推导以及根据关节角度计算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的方法。同时,要深刻理解其在机器人轨迹规划中的基础作用。通过理论学习、实例计算和软件模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