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备考中,“危险源”是一个核心考点。围绕危险源形成从辨识到监测的闭环管理链路是非常关键的知识体系。
一、危险源辨识
1. 知识点内容
- 危险源的定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例如机械的危险部位、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区域等都可能是危险源。
- 辨识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内的人员活动、设备设施、物料、作业环境等各个方面。比如在一个建筑施工现场,工人的高处作业行为、塔吊等大型设备、堆放的建筑材料以及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状况等都在辨识范围内。
- 辨识的方法:可以采用询问和交流(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了解潜在危险)、现场观察(直接查看工作场所的情况)、查阅相关文件(如设备操作手册、安全制度等)、工作任务分析(分析每个工作任务可能存在的危险)等方法。
2. 学习方法
- 理解定义是基础。要牢记危险源的定义,并且能够准确判断一些实际例子是否属于危险源。
- 多做练习题。通过做一些关于危险源辨识范围的练习题,加深对不同类型工作场所危险源的认识。
- 案例分析。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场所事故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危险源以及是如何被发现的。
二、危险源评价
1. 知识点内容
- 评价的目的:确定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
- 评价方法:常用的有LEC法(D = L×E×C,其中L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例如,在一个化工车间,如果某种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可能性较高(L值较大),工人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较长(E值较大),一旦泄漏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C值较大),那么该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就很高。
-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评价结果将危险源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如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等,以便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2. 学习方法
- 掌握评价公式的计算。对于LEC法等评价方法,要熟练掌握公式的运用,通过做一些计算练习题来提高计算能力。
- 对比不同评价方法。了解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结合实际场景理解风险等级划分。将风险等级划分与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管理联系起来,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划分以及如何根据等级采取相应措施。
三、危险源控制
1. 知识点内容
- 控制的原则:优先采用消除、替代等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的方法,如果无法消除则采用工程控制措施(如安装防护装置)、管理控制措施(如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防护手套等)。
-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对于重大风险,要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如停产整顿、彻底整改等;对于低风险,可以采用简单的提醒或一般性的管理措施。
- 控制措施的策划与实施:需要制定详细的控制计划,包括控制措施的内容、实施步骤、责任人、时间进度等,并且要按照计划有效实施。
2. 学习方法
- 记忆控制措施的顺序。按照消除、替代、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体防护的顺序来理解和记忆控制措施的原则。
-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企业针对危险源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案例,加深对控制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模拟策划控制计划。自己设定一些危险源场景,然后模拟策划控制计划,锻炼策划能力。
四、危险源监测
1. 知识点内容
- 监测的目的:及时发现危险源的变化情况,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 监测的内容:包括危险源本身的状态变化(如设备的磨损情况、危险化学品的储存量变化等)、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如安全防护装置是否正常运行、安全操作规程是否被遵守等)。
- 监测的方法:可以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安装监测设备(如温度传感器监测危险化学品储存环境的温度)等方法。
2. 学习方法
- 理解监测与控制的关系。明确监测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危险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掌握监测数据的分析。学会分析监测数据,能够从数据中发现危险源存在的问题,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隐患。
在冲刺备考阶段,要将危险源从辨识到监测的整个闭环链路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多做综合性的练习题,通过模拟考试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才能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考试中顺利应对与危险源相关的考点。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