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备考过程中,强化阶段(第3 - 4个月)对于体系运行中的物理安全巡检这一板块需要深入学习,特别是物理安全巡检表的设计要素与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一、物理安全巡检表的设计要素
1. 巡检项目
- 这是巡检表的核心内容。例如对于机房环境,要涵盖温度、湿度的检查。正常的机房温度一般保持在18 - 27摄氏度,湿度在40% - 60%。学习时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记忆这些标准值,比如曾经有机房因为温度过高导致服务器散热不良而出现故障的案例。
- 还包括电力供应情况,像市电输入电压是否稳定在额定范围内(一般为220V±10%),是否有备用电源且备用电源能否正常启动等。
2. 巡检频率
- 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巡检频率要求。像机房环境这种相对稳定的因素,可能每天巡检一次就可以满足基本需求;而对于一些关键设备如核心交换机,可能需要每几个小时就检查一次端口状态等。要根据设备的重要性、易损性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巡检频率。学习时可以制作一个表格对比不同项目的巡检频率,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3. 巡检人员信息
- 记录巡检人员的姓名、工号等信息。这有助于明确责任,当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到具体执行巡检任务的人员。同时也可以统计每个巡检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等情况。
- 设备标识与位置信息
- 在巡检表中要明确列出被巡检设备的名称、编号、所在位置等。这样方便巡检人员快速定位设备,提高巡检效率。
二、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1. 发现异常
- 巡检人员在巡检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设备冒烟、报警声响起等,首先要立即停止相关操作(如果正在进行操作的话),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异常现象的发生时间、地点、设备名称等信息。
2. 初步评估
- 巡检人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异常情况进行初步评估。例如,如果是服务器的某个风扇不转了,要判断是风扇本身故障还是电源供应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可以及时处理,如重新插拔风扇电源线等。
3. 上报流程
- 如果异常情况超出巡检人员的处理能力范围,就要按照规定的上报流程进行上报。这可能涉及到向部门主管、运维经理等逐级上报,同时要附上之前记录的异常情况详细信息。
4. 处理与跟踪
- 上级接到报告后,会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巡检人员要配合技术人员的工作,并且在处理后要对设备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异常情况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将整个处理过程记录在巡检表中。
总之,在备考物理安全巡检这一板块时,要全面掌握巡检表的设计要素和异常情况处理流程。通过多做练习题、分析实际案例等方式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