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黑洞是由本世纪的两大物理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联合应用于恒星演化终局问题所作出的预言。恒星主要是依靠内部气体粒子热运动的压力来与自身物质之间的巨大引力相抗衡的。气体粒子运动的能量则来自恒星核心部分的热核反应。然而,热核反应的持续时间总是有限的,引力却永久存在。热核反应停息后,恒星核心必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急剧的收缩,即所谓引力坍缩。量子力学预言了具有极高密度的物质状态简并态的存在。 如果恒星的质量(准确地说是在演化进程中经过星风、爆发等各种形式的质量损失后所剩余的质量)不超过1.4M⊙(M⊙是太阳质量),则简并电子气的压力能够抵抗住引力坍缩,使星体稳定下来。这就是白矮星,即恒星演化的第一种终局。如果恒星的剩余质量更大,引力坍缩就会更厉害。以致电子被挤进原子核内,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并且达到简并态,简并中子力气压力支撑住星体,这就是中子星,即恒星演化的第二种终局。简并中子压抗衡引力的限度,即中子星的最大可能质量,尚未能如白矮星那样精确确定,估算值是在2~3M⊙之间。如果恒星的剩余质量在3M⊙以上,那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引力坍缩。按照广义相对论,物体一旦收缩到一个被称为引力半径的特征半径之下,强大的引力就会使得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再逃逸出来,物质也就消失在黑暗之中。这就是黑洞,即恒星演化的第三种终局。由引力半径所规定的时空界面,就叫做黑洞的视界。上述三种恒星终局,白矮星早在上一世纪中即被发现,关于中子星和恒星级黑洞的预言都是在本世纪30年代末作出的,中子星的存在已于1967年被观测证实,而黑洞的观测认证则依然是当今天体物理学的一大难题。 60年代以来,由于星系层次上一系列高能现象的发现,天体物理学家普遍相信,在许多星系甚至几乎所有星系的核心,都有着一个质量为106~1010M⊙的巨型黑洞。这类黑洞的认证更为困难,理论上还有第三类黑洞,即所谓微型黑洞或原初黑洞,其质量与小行星相若,而尺度则又如原子核大小。这类洞可能形成于宇宙大爆炸的早期,现在还不知道任何探测它们的手段,所以还只是一种猜想。
引力坍缩使恒星的体积变小,但并不会使气体粒子运动的能量增强。在文中描述,引力坍缩是恒星核心在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急剧收缩,这一过程会导致星体向中心收缩,体积变小,但并没有提到这会增加气体粒子运动的能量。因此,选项D是对文中关于引力坍缩现象的认识错误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