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在大面积地驯化种植农作物以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同病虫害的斗争。在20世纪40年代,为遏止庄稼发生病虫害,人类发明了化学农药。然而,化学农药在迅速杀死害虫、有效保护农作物的同时,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也很快显现出来。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在生物防治领域寻找新的突破。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的某种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大大减轻了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生物防治的方法,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则。例如,水花生原产于南美洲,这种看起来很寻常的植物,生命力极其顽强,一棵植物一年就可以发展成一大片,如不及时清除,农作物很可能会绝收。水花生不仅侵占农田、林地,还侵染塘堰及沟渠,堵塞水道,限制水流,增加沉积,造成局部水域的水体交换受阻、水质恶化、水体缺氧、鱼蟹大面积死亡。其在公共绿地和居民区生长蔓延,还会传播多种寄生虫。为了防止水花生泛滥,农业技术人员最初分别尝试了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如采取人工打捞、机械粉碎等手段。但物理防治手段成本高,而且会加剧水花生蔓延;化学防治则会将其他水生植物一并杀死,还会带来农药次生污染。通过实地调研,农业技术人员最终确定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引进水花生叶甲。叶甲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具有专食性,只吃水花生。不会对一般农作物造成祸害。再如,大棚菜容易产生一种暗红色的叶螨,科学家就找到了一种叶螨的天生“死对头”捕食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难题。生物防治帮助人们跳出了防治病虫害必须用化学农药的传统思维模式。据统计,我国每年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农作物面积达4亿至5亿亩次,“十三五”期间,还力争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农业病虫害治理的又一项创新之举。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这是生物防治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8日、2019年1月22日) (1)分析自然界中的“一物降一物”平衡法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5分) (2)为什么说“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5分)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之一。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之间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发展动力。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生物之间的“一物降一物”现象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关系,“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则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基础上跳出传统思维模式,能够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促进对事物能动性、创造性认识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之一。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之间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发展动力。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生物之间的“一物降一物”现象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关系,“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则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基础上跳出传统思维模式,能够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促进对事物能动性、创造性认识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